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
2017年第一季度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二)
发布时间:1970-01-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金融中国 浏览:次【字体: 大 中 小】
(六)金砖国家
俄罗斯统计局数据表明,2017年1季度俄罗斯GDP年同比增长0.5%。这一数字高于上一季度的0.3%,符合俄罗斯央行预期。俄罗斯经济在2016年四季度转入正增长,第四季度经济增长0.3%,并在2017年得到持续,这表明经济有向好趋势。众所周知,俄罗斯是出口拉动型经济体,主要依赖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其出口所得约占俄罗斯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油价走势是俄罗斯经济前景的“命门”所在。在过去3年间国际油价暴跌以及西方经济制裁,使俄罗斯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甚至在2015年陷入严重衰退,经济同比下滑幅度高达3.7%。2016年油价的大幅反弹以及2016年下半年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欧佩克成员国之间达成减产协议,以及钻石开采公司埃罗莎的私有化,都有助于2017年俄罗斯经济复苏。对于2017年俄罗斯经济前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较为乐观。IMF预计如果2017年石油上涨至每桶55美元左右,并对国内需求产生积极影响,2017年俄罗斯GDP有可能增长1.5%。而俄罗斯官方的预期更高。1月8日,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奥列什金表示,俄经济已处在增长之中,预计2017年下半年GDP将增长2%甚至更高。
dedecms.com
巴西地理统计局(IBGE)6月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巴西经济萎缩进一步收窄,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GDP同比下降0.4%,这是自2014年二季度以来,巴西经济连续12个季度同比负增长。今年以来,巴西通胀压力不断缓解,分析师预测,巴西今年通胀率为4.1%,略低于之前预期的4.12%,这是连续第四次调低通胀预期,而该通胀率低于今年巴西政府通胀管控目标4.5%。在通胀压力减缓的情况下,巴西央行将会继续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对于巴西经济的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预计,经历两年严重衰退后,巴西今年经济将恢复增长0.2%,2018年经济形势会更好,将增长1.7%。
印度中央统计局6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远低于路透经济学家预期的7.1%,也低于此前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速。而2016年第三、第四季度,印度GDP增速为分别为7.4%和7%。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经济增速放缓很大程度上由“废钞令”所致。有分析指出,由于统计数据不包括受政策强烈冲击的小微企业,实际增长数字可能更低。印度高度依赖现金,90%的交易使用现金,被废除的两种大额纸币,占到流通中货币总值的85%以上。“废钞令”的实施令这两种占货币流通总量很高比例的现金退出流通,大量依靠现金经济的低收入民众,贸易商和普通储户因为现金短缺,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此外,“废钞令”让美元、人民币等各类国际货币与卢比的兑换都受到影响,也令国际游客受到严重冲击。今年早些时候,印度政府也已承认,印度去年的“废弃”大面值纸币的措施,对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国民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654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0005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24亿元,增长7.7%。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变化不断增加,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
dedecms.com
图9: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GDP增长率变动(%) 织梦好,好织梦
数据来源:各国统计局,国研网金融部整理
织梦好,好织梦
从2016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一些领先数据显示了这一情形:第一,全球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强劲回升,截止今年2月已连续5个月超过53%,制造业PMI回升态势尤为明显,部分国家制造业库存进入上行周期。第二,全球贸易活动明显回暖,世贸组织(WTO)发布的监测显示,2017年一季度全球贸易景气指数为102,高于荣枯线100。这是继去年第四季度出现反弹之后再次适度增长。具体来看,航空货物运输、汽车生产和销售、出口订单以及集装箱吞吐量等数据均出现稳定增长,这些领先指标表明未来数月全球货物贸易量加速增长。第三,国际金融协会(IIF)跟踪监测显示,2017年2月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指标连续第四个月回升,并创下了五年来的新高。形成这一局面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周期性因素,特别是全球贸易和生产状况否极泰来,呈现了周期性复苏;二是市场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关于扩大基建和复兴制造业的政策预期,刺激了投资者信心;三是中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房地产和基础建设投资加快,进口明显反弹,经济景气指数回升。
本文来自织梦
图10 全球综合PMI指数走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展望未来,预计二季度全球经济仍将维持这种企稳回升的态势。支持这一判断的理由包括:特朗普政府承诺扩张财政政策,并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有序开展,中美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贸易战,这将推动美国经济增速回升;欧洲一体化未遭遇重大波折,4月法国“前进”运动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击败极右翼政党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当选法国总统,消除了法国脱欧风险,预计未来主张退欧的多国右翼势力不会上台,英国退欧谈判顺利,欧洲经济持续稳步复苏;新兴市场在美联储加息和资本外流的背景下未发生重大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平稳回升;中东及东亚地缘政治紧张局面得到和平有序的解决,不对全球经济形成重大干扰;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有望由负转正,对全球经济产生正向贡献。特别是以美国特朗普新政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代表,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热潮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力。
copyright dedecms
但从中长期来看,目前全球经济的增速依然较为疲软,低于潜在的增长水平,较难实现所谓的增长“新常态”。这是因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深层次因素仍难以有效解决:一是主要国家的政府和公司部门的高债务问题仍将持续困扰世界各国,阻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限制扩大投资支出的能力。二是全球银行业不良贷款水平依然高企,欧洲银行业表现更为突出;各国金融监管的持续强化,仍在限制银行信贷供给能力。美国特朗普政府放松金融监管的政策实施,或许能在一定程度突破这种循环,但这较难在全球形成共识。三是全球性的技术创新步伐缓慢,人口老龄化加剧,反全球化暗流涌动,特别是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举措已经陆续实施并施压到国际社会。中长期内,这些因素这将制约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进入2017年以来美联储再次启动加息进程,连续两次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25%,并表示预计将从今年开始实施一项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计划,这意味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将稳步推进。欧洲央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并表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欧洲央行预期将会维持关键利率在目前或更低水平。英国央行维持现有货币政策不变以应对脱欧谈判过渡时期,但通胀率的不断攀升也引发了对英国央行加快加息脚步的讨论。日本央行继续维持当前的负利率政策,并表示距离实现通胀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将继续推行强劲的货币宽松措施。金砖国家中巴西连续下调基准利率,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下降,巴西央行表示未来还会继续降息;俄罗斯4月意外降息;印度“废钞令”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致使印度央行一季度维持货币政策不变;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合理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临时流动性便利等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2017年3月15日,美联储开启十年内的第三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0%的水平。数据显示,美国一季度CPI指数较上年有较大提升,其中2月季调CPI年率上升2.7%,升幅更是创5年以来最高。对此,市场普遍预期2017美联储将加息3次,进入二季度以来,市场对美联储再次加息的预期不断高涨,然而,最新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却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美国劳工部6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非农就业人口仅增13.8万人,同时大幅下修了3、4月非农就业增速。虽然失业率跌至4.3%,创下16年以来的低位,但劳动参与率有所下滑,且备受关注的薪资增长也意外不及预期。由于非农数据大爆冷门,金融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然而有“加息风向标”之称的Fedwatch工具显示,6月加息概率已高达94.6%,经济学家和交易员们普遍认为,不及预期的非农只会令耶伦在6月会议上的措辞偏向鸽派,但6月加息已是大势所趋。6月15日,美联储如期加息25个基点至1.25%,并表示经济的发展将使得美联储有理由逐步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并预计将从今年开始实施一项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计划,但前提是经济形势的发展大体上符合预期。
欧洲央行在3月9日召开例行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维持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不变,其中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零,并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欧洲央行预期将关键利率维持在目前或更低水平。今年2月份,欧元区名义通胀率已升至2%,超出预期。对此,德拉吉认为,名义通胀率快速上升主要得益于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欧元区核心通胀率仍然增长乏力,拉升通胀率仍需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根据去年12月议息会议的决定,欧洲央行将从今年4月份起缩减每月购债规模至600亿欧元,持续至今年12月或更久。德拉吉表示,如果欧元区通胀前景和融资条件出现恶化,欧洲央行准备增加量化宽松规模,并延长时间。当天,欧洲央行还上调了欧元区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测。根据最新预期,今年欧元区GDP预计增长1.8%,明后两年预计分别增长1.7%和1.6%。今年欧元区通胀率预计为1.7%,2018年和2019年预计分别为1.6%和1.7%。高盛预计,欧洲央行最早将于“2019年下半年”提高存款利率,并认为欧洲经济数据的好转可能会让加息时间提前。
英国央行3月16日宣布将利率维持在目前0.25%的历史最低水平。不过,九位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中,有一人投票主张将利率提高到0.5%。克里斯汀·福布斯教授(Kristin Forbes)认为,基于通胀迅速上升,脱欧公投后经济并未如预测变弱,失业率长期处于低点且无上升迹象,此时加息是合理的,她也是近一年来首个表示应提高利率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其他八名成员认为,英国经济还不够强劲,薪酬增长较慢与通货膨胀上升削弱了消费支出,0.25%的基准利率有利于支持脱欧公投后的经济。此外,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份英国CPI突破英国央行2.0%的目标水平以来,CPI逐月攀升,4月升至2.7%,为2013年9月以来最高。通胀率上升过快也引发了对英国央行加快加息脚步的讨论,但英国央行5月最新的政策会议上,仅一人投票支持加息,其他管委则认为物价上涨的水平难以持续。
本文来自织梦
日本央行在3月16日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保持目前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并维持对日本经济正“持续缓慢复苏”的基本判断。日本央行当天以7比2的投票结果,决定继续维持短期利率在负0.1%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0%左右的目标值。此外,日本央行决定继续每年从金融机构购买80万亿日元资产额度,以尽快实现其设定的2%通货膨胀目标。日本央行认为,随着长期通胀预期增强,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有望朝着2%的方向增长,日本一季度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在时隔一年后出现微涨,不过远未达到目标值。日本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通胀率有所回涨主要源于日元贬值带来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而并非是日本国内需求出现升温,未来日本消费者物价能否持续上行仍不得而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日本央行距离实现通胀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央行将继续推行强劲的货币宽松措施,以达成物价目标。
图11:主要发达国家基准利率变动(%)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数据来源:各国央行,国研网金融部整理
2017年一季度巴西连续两次降息,1月份降息75个基点至13%,2月份再度下调75个基点至12.25%。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第四次降息(2016年第四季度降息两次,每次降息25个基点)。此外,根据巴西央行二季度最新利率决议显示,巴西央行又于4月12日、5月31日分别下调该国基准利率,每次下调100个基点,目前最新的基准利率降至10.25%,创2014年1月以来最低水准。在5月底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巴西央行声明表示,该国今年4月的年度通胀率为4.08%,5月中旬进一步降至3.77%,创十年来新低,也低于政府设定的4.5%通胀率目标,为本轮降息创造了空间。并表示降低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商业活动和风险平衡,下次议息会议还将适度下调利率。金融市场分析师也普遍认为,由于巴西通胀率不断下降,为刺激经济增长,摆脱经济危机,巴西央行还会继续降息,预期到今年年底基准利率将降至8.5%。
根据俄罗斯央行最新消息显示,俄罗斯央行在2017年4月28日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意外将关键利率从9.75%下调至9.25%,降息幅度高于预期值25个基点。俄罗斯央行也承认,通胀在2017年一季度逐步放缓,对家庭和企业的通胀预期也大幅下降,不过由于食品价格将上升,通胀下降的趋势或会暂时放缓,当前通胀风险仍然存在。数据显示,俄罗斯3月CPI增速从2月的4.6%降至了4.3%。且据俄央行4月24日预估,俄罗斯4月CPI年率增速在4.2%-4.3%之间。俄罗斯央行还预计,到2017年年底,CPI增速将降至4.0%。此外,俄罗斯经济部长预测俄罗斯央行今年还会进一步降息。
根据路透社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印度的通胀率数据为3.17%,这一数据导致许多投资者预期印度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降息。然而,印度央行2017年2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将利率仍维持在6.25%。虽然2月份通胀率已达到印度央行设定的4%目标,但很大原因在于印度食物和燃料价格的下滑,扣除两者之后的通胀率仍然相对较高。印度央行行长帕特尔(Urjit Patel)称印度货币委员会需要更加灵活的政策,以便使印度通胀率尽快稳定在4%左右水平。对于未来印度央行是降息还是加息,Patel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他称,根据未来经济的需要,只要条件满足,印度央行就会采取行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5月15日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闸门,加强与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合理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临时流动性便利等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有所上行。继续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的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积极完善和推广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对房地产信贷市场实施调控,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与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化以及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要求相匹配,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利率水平总体适度,人民币汇率平稳运行。2017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0.6%;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同比少增385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5%。3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3%。3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2.9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993元。
图12:金砖国家基准利率变动(%)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数据来源:各国央行,国研网金融部整理
展望未来,预计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相对宽松、渐进正常化的基调。具体而言,未来一段时期内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加息和缩表)将缓慢而有序推进的,预计2017年加息两到三次,2018年加息两次左右,累计基准利率水平的提升幅度不会超过2%,预计美联储将在2017年年底展开缩表行动;欧洲央行在通货膨胀水平逐渐接近政策目标的情况下,预计将不再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并在一段时期内维持目前的负利率政策不变;日本央行亦将继续维持量化与质化宽松的政策取向,以促进长期通胀水平的提升。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有望转向中性状态,大宗商品进口国家更有逐步收紧货币政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