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报告 > 政府统计公报 > 天津市静海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静海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2-28 作者:派智库 来源:天津市静海县统计局 浏览:【字体: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县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开放,整体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然存在资源、能源供需关系紧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主导行业相对优势下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

本文来自织梦

  一、综合

dedecms.com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3780元增加到16008元,增长16.2%。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1933美元。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全县财政收入完成9.55亿元,增长26.3%,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生产总值增幅高8.8个百分点(与生产总值现价增幅比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1.4%。

内容来自dedecms

  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6.26亿元,增长20.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其中:工业增加值43.06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21亿元,增长1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三次产业构成为16:55:29,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2005年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全县GDP总量的5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8%。年末实有私营企业3070家,其中私营企业集团41家;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私营企业738家,比上年增112家;注册资本500—1000万元180家,增2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185家,增47家,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3家。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10331户,从业人员达23698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达到29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6万人,第二产业14.5万人,第三产业6.9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615个,比上年增加29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91人,其中:安置“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3人。2005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438家,参保人数26921人,其中新扩面5066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482家,参保人数23535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559家,参保人数31049人。

织梦好,好织梦

  二、农业

dedecms.com

  农业生产呈现全面增长。我县积极落实中央支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2005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05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全年农业总产值26.16亿元,增长10.2%,其中种植业产值12.62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0.36亿元,增长-10%;畜牧业产值11.12亿元,增长17.8%;渔业产值2.05亿元,增长4.1%。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年农业投入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畜牧养殖业全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增长3.5%,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为38.3%;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到0.9亿元,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规模保持稳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当年造林面积1.3万亩,当年采伐木材7046立方米。农业产业化程度显着提高。全县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7.5万余户,占全部农户的比例为56.7%。年末全县实有种植小区3个,占地面积630亩,带动农户54户;养殖小区62个,占地面积4793亩,带动农户1431户,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4亿元。

本文来自织梦

  三、工业

本文来自织梦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43.06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7%,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1.6%,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4%;完成工业总产值383.3亿元,增长12.4%;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74亿元,增长12.3%;工业利润总额28.3亿元,增长13.3%;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8.4亿元,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8亿元,比上年增长31.6%,高于全县工业增幅1.9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3%,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235.5亿元、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增长22.3%、9.8%,占全县工业比重为63%、46.7%。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3家,5亿元以上企业7家。主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以钢铁、有色金属、食品、纺织、交通设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十二大重点行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元、利润22.8亿元,同比增长14%、12.5%,分别占全县工业的82.3%、80.6%。钢铁行业在今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对全县经济的支柱作用依然突出。全年成品钢材产量达到960.7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6.1亿元、利润总额11.4亿元,同比增长17.1%、16.8%,分别占全县工业的47.1%、40.2%。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在国家加强土地供应的控制力度及用地审批管理的宏观背景下,我县严格规范工业园区建设,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集约化水平,使园区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县开发区、天宇科技园、子牙环保产业园三个县级园区全年固定资产投入共计9.6亿元、营业收入24.96亿元、利税总额2.23亿元,分别增长27%、24%、39.9%。另外,其他乡镇工业集中区在载体功能逐渐完备的同时,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也正在逐步释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织梦好,好织梦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生产性投资31.1亿元,非生产性投资15亿元,分别占总投资额的67.5%和32.5%。从产业投向来看,第一产业投资0.9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0.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20.8%、53.1%。从投资项目构成情况来看,大项目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总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42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本文来自织梦

  基础、公共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公共设施投资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投入2.1亿元进行了县开发区新区的供热管道铺设、北华路和朝阳道新建以及农村户厕改造;投资0.62亿元对县城10kv以下电网进行改造。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旺势,全年房地产投资达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建筑施工面积6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2%。

内容来自dedecms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手段日益完善。全年环境保护投资合计3.5亿元,其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1.7亿元。本年环保投资指数为4.19%,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良好水平以上天数为31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7%。对14.7平方公里的全部城区面积实施烟尘控制,烟控区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6.66%,绿化覆盖率为41.03%。

dedecms.com

  五、交通、邮电业

织梦好,好织梦

  交通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县交通邮电业完成增加值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3.1%,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

织梦好,好织梦

  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54公里,其中:干线公路366公里,增长7%;全年公路运输货运量198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3155万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158万人/公里。

织梦好,好织梦

  邮电业务量稳定增长。邮政业务总量为3087万元,比上年增长21.6%,邮电局所总数28处,比去年增加3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8万门,增长14.1%;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3.5万户,增长7.4%;ADSL用户13858户,增长83.9%。

dedecms.com

  六、内外贸易

内容来自dedecms

  批零贸易业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更趋活跃。2005年批零贸易业完成增加值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增长24.6%,按商品用途分类,吃、穿、用、烧之比为36.1%:15.8%:42.5%:5.6%;集市贸易成交额26.8亿元,增长1.4%。

copyright dedecms

  商业服务设施日趋完备。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投资0.95亿元,用于对县城西区商业网点的更新改造,以及县城东区商业设施的建设。年内家世界和新都购物商厦等大型商场相继开业、东方商业街基本竣工,使县城商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本文来自织梦

  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0320万美元,实际到位456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7和69.9%。外贸企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全年外贸直接出口达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增长51.2,出口产品销收入2亿美元,增长37.6%。

织梦好,好织梦

  七、财政、金融、保险

本文来自织梦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三级财政收入95538万元,比上年增长26.3%,完成全年计划的118.3%,其中县级财政收入38815万元,增长25.5%,完成全年计划的107.9%,全年财政支出73588万元,比上年增长28.1%,完成全年计划的110.4%。

织梦好,好织梦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4.2亿元,增长5%;各项贷款78.3亿元,增长1%;年末存、贷款差额38.9亿元,增长46.2%;在全部贷款中,对农业贷款为23亿元,住房贷款5.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32.9%;工业贷款32.9亿元,比上年下降4.6%。

copyright dedecms

  保险市场保持平稳。全县共有保险机构8家,承保金额合计8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年保费收入16035万元,增长-2.4%,其中:财险收入6357万元,增长5%,寿险收入9678万元,增长-6.7%;全年赔付支出4551万元,增长-6.4%,其中:财险支付3776万元,增长18.9%,寿险支付775万元,增长-54.1%。

内容来自dedecms

  八、科技、教育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科技事业取得显着进步。我县通过农业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年末每万人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3831人,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47%,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新产品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5%,提高3.15个百分点,民营科技企业年利税额9629万元,比上年增长47.1%。

本文来自织梦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投资完成了新一中示范校附属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了第三轮学校布局调整,新增校舍楼房面积1.2万平方米。在教学设施日趋现代化的同时,教学质量保持稳步提高。2005年高考上线率达到88%,本科首次上线率达到48%,2444人次在全国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40人次,二等奖583人次,三等奖1721人次,获奖人数和奖级居全市前列。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九、文化、卫生、体育

copyright dedecms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内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送戏108场,观众达22万人次,送书3800册,送电影50场,送书画作品95幅,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广播电台全年播出时间2700小时,覆盖全县及周边地区;电视台全年制作节目1590小时,播出时间达5000小时,覆盖率达100%;全县231个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安装工程,其中197个村的农民已经收看上了有线电视。

copyright dedecms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09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农村卫生院19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数量1267张,其中县级医院740张,农村卫生院348张;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97人,其中执业医师921人,注册护士42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达到291个,占全县的75.8%;累计24.5万农民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全县农业人口的比例达到58.5%。

copyright dedecms

  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2005年我县成功举办了第六届运动会,共有1800名运动员参加了12个大项36个小项的比赛;在2005年全市中小学运动会上,我县以1347.5分的绝对优势获得区县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并打破一项天津市记录;在市级青少年举重比赛中,我县男、女队各获6枚金牌,分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第二名;年内有1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12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向市体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3人。

织梦好,好织梦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copyright dedecms

  200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22723人,比上年增加6829人,其中农业人口430707人,增加3743人,非农业人口92016人,增加3086人;全年出生人口7708人,出生率14.8‰;死亡人口2966人,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县属单位职工人均工资19505元,比上年纯增3761元,增长23.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692元,纯增638元,增长10.54%;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3301元,增长5.78%,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1186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为35.9%。

织梦好,好织梦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36人,比上年增加317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1068户,比上年增加260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96人,增加49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1223户,增加289户;享受定期补助人数1866人,增加44人;农村临时救济人数为108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