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权威人士解读农业供给侧改革

权威人士解读农业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4-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陈锡文(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重点、多措并举 copyright dedecms

综合效益不高、国际竞争力不足,是我国农业的软肋。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农业经营分散、粗放等,而人口城镇化不足、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则是产生诸多矛盾的根源。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一,恢复市场机制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引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dedecms.com

第二,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6%,但总体而言,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大豆为例,我国大豆平均亩产长期徘徊在250斤以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这不仅导致我国的大豆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也使得我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意向不断减退,大豆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滑。可见农业也与其他产业一样,缺乏科技这个核心竞争力,就必然会危及整个产业的安全。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不仅要重视良种、设施、装备、种养技术等物质性因素,更要高度重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现代化的农民,才能真正发展现代农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变我国农业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需要时间和条件,必须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中央已经明确,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样,农户可以经营自己的承包地,也可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入股,还可以向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或请人代耕自己的承包耕地,等等。总之,在这一重大制度创新下,我国的农业经营将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造丰富多彩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 dedecms.com

第四,加快形成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我国对农业实行支持保护的时间并不长,可以说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办法还主要集中在世贸组织规定的“黄箱”范围内,不仅增加的空间有限,且易引发贸易纠纷。应当着力开拓“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的空间,使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五,发展农村新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农业效益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转移就业难。但是,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城镇化在短时期内难以一蹴而就。因此,结合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将成为较长时期内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现实途径。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快速发展,证明了努力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村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不仅将成为农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而且将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内容来自dedecms

张红宇(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是什么 本文来自织梦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重要举措是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聚焦于农业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生产哪些产品”和“表现哪些功能”,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和总体架构。生产体系聚焦于产品及生产能力,主要涉及“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生产条件如何”,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成果和物质基础。经营体系聚焦于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事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组织支撑。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属于生产力范畴,经营体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三大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联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影响现代农业的供给总量、结构、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本文来自织梦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关键是拓展问题。要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一是向纵深延伸,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拓宽增值空间;保障供应链,实现农业生产供应的全球化布局,增强保障水平;提升价值链,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获得溢出效益;完善生态链,坚持绿色理念,实现发展可持续。二是向横向拓展,在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基本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同时,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三是发展工厂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农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蓝海。总之要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布局,形成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优化农业生产体系,关键是效率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基本要求是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发挥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促进现代生产要素集中投入;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让消费者看了心动、买了心安。二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2015年,蔬菜、水果、水产品顺差分别为127亿美元、10亿美元和114亿美元。充分表明,我国在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甚至资本密集农产品生产方面,有相对竞争力,要大力发展。各地要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三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既去产能又保产能,在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地区,比如7万平方公里的华北漏斗区、549.6万公顷的25度以上坡耕地、1.1%的重度污染耕地,加快开展退耕休耕轮作,加快南方水网地区生猪转型升级,启动限额捕捞试点,减少低效产能、有害产能、过剩产能;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确保基本产能、高效产能、绿色产能,形成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和农业生产协调配合的空间格局。四是加强创新驱动。据测算,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55.8%,远低于美国80%的水平。要加快科技创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之路。总之要通过在品种结构、空间布局和生产投入上的优化调整,构筑产品优良、适销对路、布局合理、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copyright dedecms

优化农业经营体系,关键是开放问题。积极培养造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一是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统一服务,促进服务的规模化;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会员制农业、一村一品,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实现产业的规模化。二是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传统农户基础上,吸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通过新主体的进入,引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增加新技能,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三是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享。推广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关系和组织化方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共享收益。总之,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织梦好,好织梦

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六个方面着力

dedecms.com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年。国家的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作为改革的施力重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篇“大文章”,是要通过系统性、整体性、根本性改革,化解农业供给侧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copyright dedecms

当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一,要让正确的市场信号起决定性作用。尽快从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的困局中走出来,重新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手棋”。应以降低价格扭曲程度、校正资源错配为方向,以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为原则,“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

dedecms.com

第二,要以农业补贴政策转型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可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转型为“农业绿色发展补贴”,与农业生产者减肥、减药、节水等绿色发展措施挂钩。无论“农业绿色发展补贴”,还是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抑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都应体现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聚焦、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发力的政策取向。

dedecms.com

第三,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是应对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和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控制农产品人工成本过快上涨、增强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推进“三权分置”改革,要在维护承包户权益和经营者权益之间寻找平衡点,不宜把土地流转收入视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地租率过高的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 本文来自织梦

第四,要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生产成本高于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产能,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产能,也是需要市场出清的边际产能。促进这些边际产能有序退出,必须找准支点,特别是要把外部负效应内部化,让采取这种生产方式的人付出代价,让其有压力退出;实行轮作休耕补贴,让其有动力退出。同时,要让绿色、健康产能的增长跑赢边际产能的退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本文来自织梦

第五,延长和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偏低,局限于土里刨食、多功能性特征发挥不够,是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的软肋。要以农业为基础,以提高农业就业密度和农民分享比例为方向,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第六,实施比较优势战略。自从把“适度进口”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支柱之一后,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轮廓日益清晰。“十三五”规划纲要甚至提出,“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在价格倒挂常态化的新时代,无论口粮、谷物还是其他农产品,自给率取决于三个因素:边境防火墙、产品可贸易性和消费者选择。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边境防火墙很矮,农产品平均关税仅1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农产品配额外最高关税也只有65%。我国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恰恰是可贸易性强的谷物、棉花等大宗产品。从长远看,能够寄予希望的是消费者的选择,即寄希望于消费者愿意花更高的价格购买国产农产品。只有形成“有钱人吃国产农产品、穷人吃进口农产品”的格局,我国农业在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下,才有生存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国内消费者愿意为国产农产品付更高价格。(nc-1820170120)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