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宏观 > 进出贸易 > 中日经贸关系的GVC特征及其新变化

中日经贸关系的GVC特征及其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9-01-29 作者:派智库 来源:《国际贸易》2018年第7期 浏览:【字体:

最近,中日经贸关系出现新的变化:一是货物贸易规模逐步回升,并出现再创新高之势;二是两国经贸关系最突出的全球价值链(GVC)特征,也由原来的单向度开始走向双向,并以东亚地区为核心呈现多元化趋势;三是伴随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以及两国关系的渐趋回暖,服务贸易与跨境电子消费迅速增长,这将推动中日经贸关系走向更加多元化。

内容来自dedecms

一、双边贸易稳步回升、规模再创新高

copyright dedecms

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2年中日“岛争”,都对中日贸易形成冲击。但伴随着两国关系逐步回暖,最近,中日贸易出现快速回升,日方统计数字显示,中日贸易规模在2017年已经再创新高。如图1所示,中国对日本出口全年达到18.4万亿日元,对日进口也上升至14.9万亿日元,而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33.3万亿日元,创下以日元计算的历史最高纪录。 copyright dedecms

(一)中日贸易稳步回升,总规模再创新高 织梦好,好织梦

金融危机之后,中日货物贸易规模曾一度跌至21.7万亿日元,但很快就企稳回升。2012年中日关系因日本单方面采取“钓鱼岛国有化”骤然降温,双边贸易也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日本对华出口跌落至11.5万亿日元。但从2013年开始又复苏,特别是日本对华进口,因“安倍经济学”使日本经济复苏而迅速回升,2014年对华进口一度突破19万亿日元。总之,从2009年至2017年,中日贸易规模在9年之间增长了11.7万亿日元,增幅将近54%。

织梦好,好织梦

其实,从更长远来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日货物贸易就出现快速上涨。尽管中间有金融危机以及“岛争”事件影响,但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到2017年,以日元计算的中日贸易再度刷新历史纪录。而且,即便换算成美元,中日双边贸易额也重新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约合3030亿美元),形成再度冲高的趋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中国再成日本最大贸易国,领先趋势扩大 内容来自dedecms

2017年,日本对外货物贸易总规模为153.6万亿日元,其中,进口75.3万亿日元,出口为78.3万亿日元,而中日贸易规模占比达到21.7%。迄今为止,中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国已持续11年之久,而且与日本第二大贸易国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美日贸易规模为25.2万亿日元,中日则达27.9万亿日元。之后,日本对中国与对美国之间货物贸易规模差距呈现扩大之势,到2010年,其差额就突破10万亿日元大关。除中美之外,东盟也超过欧盟成为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排在第四位。再从日本对亚洲的货物贸易规模来看,2017年已达79.9万亿日元,这其中,中国的占比约为42%。另外,在日本对亚洲地区进口货物来看,其规模也升至近37万亿日元,而来自中国的进口为18.4万亿日元,约占一半左右。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日本对华货物出口刷新历史纪录

织梦好,好织梦

2017年,日本对华出口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录得14.89万亿日元。比20Q5年增长约6万亿日元,增幅近69%。迄今为止,虽然日本货物出口最大目的国仍是美国,2017年出口规模为15.1万亿日元,但是。日本对华和对美出口已经相差甚微,缩小至0.2万亿日元。日本对中美两国的货物出口已占其货物出口总量的将近四成(38.3%)。另外,2009—2012年日本对华出口曾超过对美出口,二者差额甚至高达2.9万亿日元规模。但受中日关系恶化影响,2013年开始,日本对美货物出口再次超过对华出口。不过,值得重视的是,日本对华与对美货物出口的结构大相迥异,对华出口是以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以及生产设备为主,相反,对美国则是以汽车等消费品为主。这也体现出中日之间的产业链关联关系。

dedecms.com

(四)中日货物贸易结构发生新变化

织梦好,好织梦

从日本对华出口来看,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机电设备,但占比却从十年前(2008年)的26%滑落至2017年的23%。不过,贸易金额相差不大,十年前是3.3万亿日元,2017年为3.37万亿日元。第二是一般机械,其占比从十年前的18.7%上升至22.2%,已经逼近机电设备,贸易额从2.4万亿日元大幅增至3.3万亿日元。另外,所谓一般机械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前是以原动机、金属加工机械以及分离机为主,如今却是以半导体装置为最多。这表明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变化。排在第三位的是化学制品,其占比从12.6%上升至15.4%,金额也从1.63万亿日元上升至2.3万亿日元。第四是钢铁等原材料,占比从十年前16.1%降至11.8%,金额也降至1.75万亿日元。第五是以汽车为主的运输机械,占比9.4%,金额为1.4万亿日元。

内容来自dedecms

再来看中国对日出口情况,贸易结构变化非常显着。一是机电设备上升至第一位,占比从20.8%大幅提升至29.6%,主要商品也从过去电视机为主变成了智能手机等通信设备为主,出口金额从3万亿日元大幅提升至5.5万亿日元。十年前位居第一位的“其他类”,主要是服装和家具,其占比则从32.5%下降至26.6%,降为第二位,金额几乎没变,从4.8万亿日元微增至4.9万亿日元。第三位是一般机械,占比仍是16%左右,金额突破3万亿日元。最后是原材料,出口金额也突破2万亿日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中日是东亚生产网络的“双核心”

dedecms.com

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特征愈加显着,形成所谓“东亚生产网络”,区域内产业分工特征明显,地区内贸易呈现出鲜明的GVC特征——中间品贸易在该地区贸易占比高达60%以上(参见图2)。鉴于中日两国的经济规模以及双方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特征。中日两国间的货物贸易关系更具有GVC特征。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一)中国崛起夯实了东亚生产网络基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直到1990年前后,欧美日仍是世界三大制造中心。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EU前身)的区域内贸易曾达9923亿美元,是东亚区域内贸易的3.4倍;美加自贸区(NAFTA前身)的区域内贸易也达2106亿美元;地处东亚的日本也是当时的三大制造中心之一,其贸易也主要面向欧美展开,其贸易总规模高达3730亿美元,当时中日贸易总额仅为375亿美元,是日本对外贸易的十分之一。 copyright dedecms

冷战结束后的经济全球化热潮改变了世界格局。全球制造中心转移到东亚。特别是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参与到全球经济之后,这种趋势愈加显着。虽然欧美日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已让东亚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面是以中国为主、东盟为补充的生产加工中心;另一方面就是以日本为主、韩国为辅的中间产品生产制造中心。加之日本和韩国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国及东盟地区直接投资,从而构建起紧密关联、产业互补的区域内分工型的东亚经济圈。 织梦好,好织梦

(二)产业分工型的东亚经济圈 本文来自织梦

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东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中心。该地区的区域内贸易规模超过1.9万亿美元,成为超过北美自贸区(NAFTA)、仅次于欧盟(EU)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圈。不仅如此,东亚甚至成为NAFTA和EU的生产供给中心,其向美国出口货物高达2500亿美元,对欧盟27国的出口规模也达2200亿美元,在东亚地区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达29%和26%。 dedecms.com

但作为新世界制造中心,“东亚生产网络”与传统世界制造中心形成鲜明差别。

dedecms.com

首先,东亚形成了区域内生产分工体系。伴随发达国家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该地区,这里对外形成了CVC贸易特征——大量中间产品涌入,而从该地区出口货物则以消费品为主。从区域内贸易的中间产品占比来看,东亚地区在60%以上,远高于欧盟的50%、北美自贸区的40%。换言之,以苹果在东亚的产业链为代表,东亚地区形成了跨国协作关系。

dedecms.com

其次,“东亚生产网络”将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国家成功地组织到一个生产体系之内。在这里,既有经济发达的日本。也有后来跟上的韩国,还有迅速崛起的中国以及水平各异的东盟国家,在现代化程度差异极大的国家之间,建立起紧密的产业链联系。相反,在欧盟与北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别,但产业分工基本是传统发达工业国家主导。 本文来自织梦

再次,“东亚生产网络”形成了以中国为主、东盟为辅的生产加工中心。以2010年为例。中国成为世界货物供给中心,对北美地区货物出口规模高达4285亿美元,对欧盟出口也达3729亿美元。而且,这种特征也体现在贸易收支方面,如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收支均呈顺差特征,分别为2159亿美元和1190亿美元。相反,对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日本和韩国,中国则呈现了贸易逆差特征,如对日逆差125亿美元、对韩逆差919亿美元。

dedecms.com

(三)东亚生产网络的四极体制

copyright dedecms

作为生产分工型的“东亚生产网络”,其区域内贸易形成了中间产品贸易为主的特征,整体比率超过60%。而且,由于中国成为制造基地,所以还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内贸易特征。以2010年为例,中日贸易规模高达351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规模也达3095亿美元,中韩也有2216亿美元(见图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以时间纵向对比来看,这种特征就会更加显着。如图3所示,在中国尚未加入WTO之前的2000年,东亚的中间品贸易是以日本为核心的,当时的中间产品贸易总额2358亿美元,其中,日本对东盟(ASEAN)、中国以及韩国的中间产品出口总规模达1018亿美元,是东亚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此时,东亚跨国生产分工体系尚处于萌芽时期。 dedecms.com

但到了2009年,中国成为区域内中间品贸易的“中心”。中国对日本、韩国以及东盟等的中间产品贸易规模相比2000年均实现了倍增。其中,中日中间产品贸易额最高,达1238亿美元;其次是中韩,为104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之间也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77亿美元。从整个地区来看,中间品贸易总规模突破万亿美元,是2000年的4.5倍。 内容来自dedecms

(四)中日作为东亚生产网络“双核心” dedecms.com

在产业分工型的“东亚生产网络”中,中国和日本分别成为生产加工中心和中间品供给中心,就经济及贸易规模而言,都堪称东亚地区的“双核心”。事实上。因日企大量投资。东盟地区是该地区更早的加工中心。2000年,东盟地区中间产品进口规模为721亿美元,超过中国当时的660亿美元。2009年双方“换位”,中国中间产品进口达2266亿美元,是东盟进口量1243亿美元的约两倍。

copyright dedecms

作为东亚地区中间品“供应商”,韩国对日本呈迅速追赶之势。2000年,日本对东亚中间品出口规模就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当时韩国仅为454亿美元,不及其一半。但到了2009年,韩国中间品出口实现倍增,达到1161亿美元,已逼近日本。不过,仅从日韩两国间经贸关系来看,日本对韩国有215亿美元顺差,显示其竞争力仍然领先,特别是韩国在某些核心部件上仍依赖日本。 copyright dedecms

再从直接投资角度来看,日韩不仅为该地区提供中间品,而且,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参与到该地区的生产加工活动,比如,有大批日企和韩企投资中国进行生产。截至2015年,日本海外生产占比已突破25%,而在其投资海外的2.5万家企业当中,亚洲占比将近67%。其中,中国为31%,东盟四国为18%,NIEs3(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为11%。 dedecms.com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GVC成中日经贸关系最突出特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日经贸关系与日企对华直接投资息息相关,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日本企业掀起对华投资热潮,这就逐步形成了“日本对华出口中间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成品为主”的贸易格局。GVC特征成为中日经贸关系的重要特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中国加入WTO为重要起点

copyright dedecms

中日之间早在1952年就开启了民间贸易主导的“LT贸易”。但贸易规模其实一直非常有限,直到1971年仅为9亿美元。1978年邓小平访日打开了日本对华投资大门,双边货物贸易真正步入增长轨道。但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日企对华投资一直徘徊在10亿美元上下(1995年一度突破31亿美元,见图4),2000年也仅为9.3亿美元。 dedecms.com

中国加入WTO之后,日本企业加快进入中国市场。当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就达21.6亿美元,之后年年增加,2003年突破39亿美元,2004年58亿美元,2005年达到65亿美元。对华投资日企数量也迅速增加,2001年仅为2220家,但到了2010年,则达5565家,总占比突破30%。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日本对华贸易的“逆进口”现象

内容来自dedecms

所谓“逆进口”,就是日本企业投资海外生产,再将其产品出口日本国内。2001年日本“逆进口”在进口总量中占比15%,金额达5.6万亿日元。特别是来自亚洲地区“逆进口”高达4.8万亿日元,占比85%以上。到2010年,来自亚洲地区“逆进口”规模更达8.9万亿日元,相对2001年几乎实现倍增。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中国对日出口来看,2001年占比最高商品是以服装为主的纺织品,占比为29%,金额超过2万亿日元。第二是机械设备,以电视机及音响和办公设备为主,占比28.5%,金额2万亿日元。很显然,这就是所谓“逆进口”部分。到了2010年,音像为主的机电设备进口超过3.4万亿日元,排名升至第二位(25.8%),而一般机械进口额也达2.25万亿日元(占比16.8%),也就是说,日本自中国的“逆进口”总量超过5万亿日元。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日本对华出口以中间产品为主 copyright dedecms

投资海外的日本企业。最初从日本国内大量采购相关部件。以2001年为例,日本为海外日企提供部件采购的货物贸易量就达16.4万亿日元,其中,对亚洲5.2万亿日元、对欧洲3.5万亿日元和对北美7.6万亿日元。而且,不同地区日企的国内采购比率也有所不同,亚洲日企的国内采购率为36%,欧洲、北美地区日企分别为41.5%和42.3%。2010年,海外日企国内采购率大幅下降,亚洲降至28.5%,欧洲降至34.4%。北美降至29%。采购金额也只有亚洲出现增长(而且是倍增),达9.7万亿日元,欧洲和北美则分别降至2.6万亿和4.5万亿日元。 dedecms.com

在对华出口方面,中间品占比一直呈增长趋势。2001年日本对华出口机电设备占比超过26%。主要是半导体电子部件,总额近1万亿日元。其次是一般机械的占比也超过20%。到了2010年,机电设备和一般机械等中间品的合计占比仍为46%,但金额却高达6万亿日元,增长两倍以上。此外,化学品和钢铁等原材料也相应增长,从8000多亿日元增至3.5万亿日元。

dedecms.com

(四)中日贸易GVC特征从单向走向双向 本文来自织梦

伴随中国经济与产业的转型升级,最近,日本对华出口构成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一般机械”已经赶上“机电设备”类,这反映了中国相关产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2001年日本对华出口的“机电设备”占比26%。远超过“一般机械”的20%,但2017年二者占比均为22%。二是“一般机械”的内容也发生变化,半导体装置成为主导,目前其出口额跃升至7352亿日元,这也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升级的新趋势。三是化学制品对华出口占比增长迅速,这是因为日本在材料领域仍具领先优势,导入高技术材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的新目标。四是钢铁等原材料对华出口呈下降趋势,这体现了中国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同时也反映了产能过剩问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另一方面,中国对日出口也出现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机电设备出口攀升至第一位,这主要因为全球智能手机大量在中国生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企业在电气设备方面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升。其次,食品和材料等商品的占比下降幅度较大,2001年食品出口曾占到中国对日出口的10%以上,但如今已降至不足5%。再者,服装等纺织品的对日出口下滑显着,占比已经从2001年的25%下跌至2017年的10%左右。这既体现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也反映出全球服装巨头撤出中国的事实。 织梦好,好织梦

四、中日经贸将走向多元化趋势 copyright dedecms

伴随着中日关系的逐步回暖,特别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日经贸关系将走向多元化趋势。在习近平主席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之后,日本金融保险业已经表现出对华投资的热情,如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已经宣布将投资43.25亿元进入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很显然,中日服务贸易将迎来发展高潮。

copyright dedecms

以投资海外知识产权使用费(专利等)为例,2015年日本海外知识产权使用费规模达到4.4万亿日元,显然,作为日本企业的重要投资对象国,来自中国的相关收入占比很高。再如旅游消费,日本观光厅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到访日本的中国游客已突破700万,消费规模约为1.5万亿日元。 织梦好,好织梦

此外,跨境电子消费(EC)也成为中日贸易的新特征。近年来,全球电子消费市场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市场表现最为突出:2016年中国电子消费零售额突破5万亿元大关(5.3万亿元)。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中国跨境电子消费总额已经达到21737亿日元,其中从日本市场跨境消费规模已经达10366亿日元。而且,该报告还预测,到2020年其规模将超过1.9万亿日元。

本文来自织梦

总之,中日贸易关系,除了货物贸易GVC特征发生新变化之外,还出现了服务贸易以及跨境电子消费等新的特征。今后,伴随相关技术进步以及各种政策的出台,这种多元化趋势将更加凸显。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