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全球新变局下的金融新作为(二)

全球新变局下的金融新作为(二)

发布时间:2018-11-19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金融合作,特别是大国金融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推动金融政策的协调,支持国际资本有序流动,防范货币政策调整的负面外溢效应,建立更为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是增强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互信、业务往来和流动性安排,支持跨境业务的发展,特别是积极支持跨国企业的投融资与贸易活动,促进技术创新与跨境产能合作。三是共同抵制市场投机行为,杜绝恶意炒作,避免人为制造恐慌,共同维护市场信心,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dedecms.com

  (世经评论·北京)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转变,给所有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带来巨大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在科技进步没有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如何为全球经济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逆流中,如何主动作为、融入世界,为推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作出贡献?在金融危机周而复始的规律下,如何为下一场潜在的危机做好准备?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守本源,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
  
  
过去40年,中国在总结国际经验和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了经济的持续较快稳定发展。对于金融业来说,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样有赖于改革创新,同时也必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和使命。
  
  一方面,要坚守本源。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资本的回报来自于产业投资的价值创造,离开产业发展的金融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好支付清算渠道、投融资中介和风险管理等基本功能,着眼于为实体经济提高服务质效,降低投融资和交易成本,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另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创新。金融业要通过对经营管理机制、服务工具手段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做出新贡献。要拥抱金融科技的发展,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场景和方式,大力推动新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服务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发展。金融业应积极支持有利于促进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创新型行业、代表未来产业升级方向的高科技产业,积极探索产融合作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效率。要着力补齐短板,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优化授信政策、加强资源配置、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服务模式等手段,不断提高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水平。
  
  二、加强合作,促进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中国经济40年的快速发展表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推动全球经济较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正是世界各国携手合作,重拾了市场信心,推动了实体经济企稳复苏。
  
  当前,受逆全球化、本国优先等思潮的影响,各国政策协调明显减弱,部分国家以邻为壑的做法正在深度伤害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此背景下,金融业应勇于担当,加强合作,进一步支持改革开放,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合作,特别是大国金融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推动金融政策的协调,支持国际资本有序流动,防范货币政策调整的负面外溢效应,建立更为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是增强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互信、业务往来和流动性安排,支持跨境业务的发展,特别是积极支持跨国企业的投融资与贸易活动,促进技术创新与跨境产能合作。三是共同抵制市场投机行为,杜绝恶意炒作,避免人为制造恐慌,共同维护市场信心,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dedecms.com
  
  三、完善政策,强化监管,防范周期性风险。
  
  
梳理各国经济金融周期发展的规律,总结新兴市场脆弱性的根源,结合中国持续40年快速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各国在金融稳定发展上可以相互借鉴,完善相关政策安排。
  
  对发达国家而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更加积极有为,减少经济金融体系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应盲目“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政策经验,避免激进式改革、过度金融开放的发展道路,持续改进内部治理和金融监管水平。
  
  2008年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其主要目标就是加强金融监管,减少经济金融发展的顺周期性;通过逆周期操作,促使金融机构在繁荣期间留足储备,在衰退期间提高应对损失冲击的能力;通过杠杆率监管,限制资产规模的过度扩张和资产泡沫的形成。在实践操作中,金融机构要夯实资本基础,增强对各类风险的管理能力,为抵御潜在的金融危机做好准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大变革的新时代需要新的理论创新,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国内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智库日益成为各国加强沟通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方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赋予智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大变革的新时代呼唤智库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中国银行具有优良的学术研究传统,我们愿与各科研单位一道,把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建设好,为中外专家搭建更加广阔的交流与研究平台,积极发挥好智库作用,为提升我国国际金融研究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