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死亡税负”:无需再纠结于概念之争

“死亡税负”:无需再纠结于概念之争

发布时间:2017-01-11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自从“死亡税负”提出以来,各方对于“死亡税负”的概念以及税费的统计口径之争不绝于耳,但笔者认为,不应围绕“死亡税负”的概念大费周章,而应关注和解决背后所反映的实际问题。所谓“死亡税负”,仅仅是表达民营企业家的一种直观感受。“死亡税负”的概念并不重要,甚至也不必重要。重要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官方应该释放足够的信号给民营企业,政府是和企业站在一起的,需要共同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经评论·北京)自从天则经济研究所的企业税负调研报告发布、以及李炜光教授从中提炼出“死亡税负”的说法之后,来自中国官方尤其是财税部门的解释、反击连绵不断,不绝于耳,李炜光教授和报告课题组仿佛身置漩涡之中。作为报告的执笔人之一,我深深地觉得,不需要再围绕这个概念大费周章下去。
  
  站在官方的角度,难道证明税负不至于让企业“死亡”,就获胜了吗?而且这个命题也无法反证,因为还在继续缴税的企业目前都活着,死去的企业也已经不需要再为此烦恼了。从财政收入的另外一方面、即税收的最终目的政府支出来看,以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意味着财税不会是小规模的,不会是轻赋税的。难道这样的道理还需要重新证明吗?
  
  即便是财税部门证明了税负并不重,那么在经济下滑情况下的减税,是不是就不需要提上日程了?作为个人,我反倒真的希望李炜光教授的提法没有获得企业的共鸣,也不希望把一个统计数值上升到政治经济学的高度,因为那样的话,还意味着民营企业活力尚存,可以盼望着中国经济增长的“L型”尾巴尽快得翘上去。 dedecms.com
  
  而所谓“死亡税负”,仅仅是表达民营企业家的一种直观感受:除了经营成本之外的、来自于财税等管理部门的额外成本,令人感觉捆住了手脚。这些额外成本是真实存在的。至于这种感受对不对,应该由成本的承担方,即企业来表达,就像厨子的饭菜好不好需要吃饭的人表达,而不是厨师站出来评价自己的饭好吃。
  
  不过,中国财税部门仍然致力于否定“死亡税负”的说法,或许有以下几个来自于报告本身的原因,尚待澄清。正如天则所的报告里重点提到的,受制于调研的成本和投入,该报告只是以113家中小民营企业作为调研样本。如果官方的总样本统计与此不同,它便很有可能认为,该报告故意挑动敌意,以偏概全。事实不是如此。该报告并未刻意以偏概全,而且在报告最前面展示了调研的数量和方案,虽有可能是有偏的,但却是认真走访得来的,即使与宏观数据不符,也并不矛盾。

内容来自dedecms


  
  另外,在问卷调查当中虽涉及到了企业的客观数据,而且出具了保密协议,即便如此,也仍然有部分企业拒绝写下具体的缴税数据。可以想见,企业对税负问题是多么地敏感。为了避免这样的数据缺陷,在该调查当中,课题组设计了主观问题,并从中试图反推,且结合其他宏观数据,以了解样本企业的真实税负。
  
  这些主观问题里面有重要的一问,即问中小民营企业家,如果他们感觉到税负较重,那么纳税额占营业额的多少是可接受的。对于这一问,有40%的样本认为应在10%以下,有56%的样本认为应在10%到20%之间,那么反推过去,就是大部分样本企业的税收负担在10%以上,甚至是20%的营业额。
  
  我想正是这样的结论,引来了财税部门的不满和质疑。或许在他们的统计报表中,收上来的税赋并没有超过企业家所认为合理的范畴,甚至还更低。他们并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去了解,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正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通过各种方法,使得自己的纳税最终达到了自己所能接受的范围。 内容来自dedecms
  
  而如果照章纳税,也就是严格根据税法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期望,所需要缴纳的税负肯定要远高于管理部门报表上的最终数字,死掉的企业也不会仅仅是目前的数量。企业家的税负感受重,不正是悬在头上的压力是30%,却又要想尽办法降低到20%吗?
  
  这也反过来说明,财税管理部门通过严格管制或者透明税负的各种措施之前,先从制度上减税,并不一定就减少了税收。税负透明了,至少企业家不用花那么高的成本去逃税。这样的道理很复杂吗?管理者的思路往往是这样,为了得到20,就要先要价30,于是制度就变成了讨价还价的生意,结果造成了猫鼠游戏和大量额外成本的浪费。
  
  于是,无论出于哪个角度,再纠结于“死亡税负”概念,对于认清中国当下的财税状况没有任何正面意义。正如课题组和李炜光教授表达的愿望,我们希望从意气之争中摆脱出来,转化为对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严肃讨论。
本文来自织梦

  
  而这个讨论,需要站在转变中国发展模式的高度上,需要站在转变政府支出范围和支出方向的高度上,需要从企业家的角度、官员的角度、学者的角度甚至每个公众的角度去考量,否则,减税即便成为共识,也会最终走到死结上。要知道,理论和实际的范围并不是重合的,就像在企业照章纳税假设下计算出来的营改增,根据理论是可以推导出每个企业都降税了,而实际上却出现了许多企业的增税。
  
  “死亡税负”的概念并不重要,甚至也不必重要。重要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官方应该释放足够的信号给民营企业,政府是和企业站在一起的,需要共同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死亡税负”的提出正给了政府释放该信号的契机,而一味穷追不舍地“反击”,岂不是南辕北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