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完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

完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14 作者:派智库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字体:

[摘要]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九大报告的精神,构建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制度设计特别是区域绿色金融制度设计,使金融系统成为经济绿色转型支撑的平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确立“金融创新、提档升级和多种手段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总体思路。要遵循系统、前瞻、可操作性的原则,进一步谋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动力和路径,着力营造绿色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此促进绿色金融长足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九大报告的精神,构建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制度设计特别是区域绿色金融制度设计,使金融系统成为经济绿色转型支撑的平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
  
  一、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成效初显但任重道远
  

  (一)绿色金融业务活动在吉林省四平辖区已有良好的开端。一是绿色金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辖内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对整治环保突出问题的态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双高”企业的决心很大,相继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注重发展符合银行绿色信贷条件的建设项目,认真贯彻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贷款审批的必备条件之一,对环评不过关的企业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制”。环保部门定期不定期向金融机构交流通报环保信息,便于金融部门收集掌握环境部门的最新政策信息、环保突出问题进展情况、环保执法信息、环保黑名单。二是绿色信贷已经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底,四平全市绿色信贷规模达到232.2亿元,占同期全市信贷总量的21.4%。从绿色金融的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绿色交通运输、污染防治等方面。 本文来自织梦
  
  (二)绿色金融业务在辖区发展中尚存在一些差距。一是从宏观政策环境上看,四平市没有被纳入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列,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四平发展绿色金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步伐。二是绿色信贷尚没有成为各金融机构普遍一致的自觉行为。主要是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在营销信贷业务过程中,相当多的银行还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以贷大贷长贷集中为结果,在更具潜力的低碳、循环经济方面和科技型实体企业、新兴绿色产业等市场主体存在着明显的投放不足,感受度、可得性还不高。绿色金融制度多停留在文件上,具体审贷流程嵌入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实则是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尚不配套。三是绿色金融创新还有待加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核心就是要通过绿色金融机制创新和绿色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增长。而从四平市情况来看,目前还停留在绿色信贷层面,通过发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发展绿色产业方面还是空白,绿色保险也还没有真正破题。四是绿色金融产品研发不够,专业人才不足。新兴交叉性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滞后,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深化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金融创新、提档升级和多种手段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总体思路。要遵循系统、前瞻、可操作性的原则,进一步谋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动力和路径,着力营造绿色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实行绿色金融引领金融创新、提档升级带动绿色金融、多种手段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等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以此促进绿色金融长足发展。实行绿色金融引领金融创新就是要在发展目标定位上须旗帜鲜明地确立以绿色金融发展引领金融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地位。提档升级带动绿色金融就是在发展动力定位上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积极发展绿色债券,突破发展绿色基金,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多种手段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就是要在发展路径上须坚持全方位推进绿色金融工作,确立政府领导、人行引领、多部门分工协作、金融机构具体实施的工作模式,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 dedecms.com
  
  (二)综合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牵头组织推动作用。基层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宣传,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符合区域实际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如实行有差异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发放绿色再贷款等。多种方式,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示范区创建试点,建立绿色项目融资需求信息库,对符合条件的贷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大对绿色金融领域的优秀案例和业绩突出的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的宣传,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广泛共识。
  
  (三)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步伐。要以客户多元化需求为中心,通过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努力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支持绿色经济领域发展。可以围绕城市绿色转型、工业循环改造、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水资源、智能电网、低碳运输体系、全域旅游、低碳制造、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绿色配套、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发推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绿色信贷产品、绿色债券以及绿色基金产品,积极探索碳基金理财产品等结构性金融工具,尝试推出一些能够降低绿色投资风险的其他创新金融产品。 copyright dedecms
  
  (四)加强绿色金融补偿机制建设。建议地方政府充分考虑到“绿色金融”业务的高风险、低收益性问题,针对“绿色信贷”量身定做政策性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并完善绿色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担保公司开展“绿色信贷”担保业务。为降低贷款人的经营风险,对放贷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应给予适当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