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次【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湾区交通系统建设对其区域关系与城镇体系的重塑将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研究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在新时期的主要交通发展策略,以上海新一轮总规确定的规划年2040年为研究目标时点,探讨该地区交通网络与通道枢纽的构建思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关键词】上海杭州湾北岸;湾区交通;交通网络;跨湾通道;枢纽布局
湾区历来是诞生世界级港口和全球城市之地[1],比如鹿特丹湾、伦敦湾、长岛地区、旧金山湾等。世界湾区的未来发展呈现出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发展视角从自身走向区域,越来越强调区域协同,而交通系统则是促进区域协同的重要条件之一;二是强调以交通带动空间重构,以轨道交通为重点构建集约化交通系统,并在可达性最佳地区集聚空间增长势能,实现交通与空间的协调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所指的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是指金山区、奉贤区与临港新城的范围,即北至金山区区界—奉贤区区界—郊环线—大治河,东、南、西至上海界线,面积1603km2。该地区是上海市重要的生态型地区和产业基地,也是未来上海的四大战略协同区之一[2]。而综合交通系统的提升和打造将是该地区整合战略性资源、推进区域协作进程、促进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内容来自dedecms
1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的基本特征 dedecms.com
1.1 都市远郊 织梦好,好织梦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距离上海中心城区30~50km,东侧临海,南侧与宁波、舟山隔湾相望,西侧与浙江平湖接壤,是较为典型的大都市周边的远郊地区。借鉴东京湾、伦敦湾等国际大都市周边湾区功能布局,本研究认为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将可能成为适宜高端制造、物流服务、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发展及新型经济培育的重要地区[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 生态湾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以其近海型海湾地区生态系统为特征,成为上海四大生态地区之一,其核心资源在于“湾”,汇聚了海、岸、水、田、林等多重复合生态资源。 内容来自dedecms
1.3 产业重地 copyright dedecms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一直是上海市重要的产业发展地区之一。2014年,该地区二产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的8.9%,较十年前提升了2.6个百分点。特别是,该地区拥有上海市六大产业基地之二,包括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成套设备制造两大产业基地。 织梦好,好织梦
1.4 近海城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该区域内,内陆地带与沿海地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异特征。内陆地带经济上以轻工业为主,人口分布上增长势头明显,吸引了本地区各乡镇人口的集聚,在空间上已经连绵。而沿海地带在经济上以重工业为主,人口增长势头较弱,以产业发展吸引外地打工人群的集聚,在空间上呈现块状集聚的态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交通发展的核心问题
2.1 向心交通渐强,横向联动薄弱 内容来自dedecms
设施供给方面,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的路网组织呈现出南北强、东西弱的基本特征。南北向由5条高速公路及车亭、林海、浦星等普通干线公路组成,而东西向仅有G1501一条高速公路,以及大叶、川南奉、平庄等普通干线公路。 本文来自织梦
交通需求方面,该地区交通联系也呈现出中心城方向强、内部横向联系弱的特点。沿G15、S4、浦星公路和S2的四条主要客流走廊均为中心城指向,而沿G1501、川南奉公路、团青公路等东西向公路的次要客流走廊串联起内部城镇组团,当前交通需求强度不高。并且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该地区跨黄浦江的陆路通道将成倍增加,仍将显着增强其与上海中心城区的向心联系。但随着上海放射性交通网络的不断加强,金山、奉贤、临港的三区联动关系也将被逐渐割裂,这与区域协同发展目标不符。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2.2 交通方式单一,出行难 本文来自织梦
2.2.1 与杭州湾、上海郊区联系方式单一
目前,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沟通杭州湾和沪郊地区的交通方式较为单一,基本由高快速路和高等级普通公路承担,时效性较差,而沪杭高铁金山北站区位偏居一隅、服务范围十分有限。
至浙江方向,联系公路主要包括S4-G15、G1501-S36,南桥新城、金山新城1小时可达嘉善,临港新城需1.5小时,而至杭州、绍兴、宁波城区均需2小时以上。至沪郊方向,联系道路主要包括G1501、G15、S2、S4,1小时内可至闵行、松江、青浦及浦东部分地区。 织梦好,好织梦
对于湾区的交通组织方式,分析国际湾区案例可以发现,城际间网络(80~150km)和都市区轨道是区域真正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而当前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的高铁、城际铁路以及都市区轨道规划实施率较低,未来随着沪通铁路二期、沪乍杭铁路上海段、沪甬城际、沪舟铁路以及一系列市域铁路设施的建设,该地区与沪郊、杭州湾其他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将会大为改善。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2.2.2 至中心城瓶颈多,出行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整体上,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的交通联系第一指向为中心城区方向,但出行时耗长、瓶颈多。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基本处于公交3小时交通圈和小汽车2小时交通圈内,局部瓶颈点显现出拥堵常态化,如奉浦大桥等。 本文来自织梦
dedecms.com
从各分区来看,金山地区与上海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金山铁路,采用公交化运营,30分钟可至上海南站,但其服务覆盖面有限,基本仅服务于金山新城等沿线地区;临港地区与中心城区间的轨交16号线服务能级严重不足,滴水湖—人民广场耗时约2小时,与小汽车相比几无时间优势;南桥地区与上海中心城区联系主要依托S4,至虹桥枢纽平峰期需1小时、高峰期需1.5小时,至人民广场平峰期需1.5小时、高峰期超过2小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3 交通廊道多,空间切割碎 织梦好,好织梦
依据既有规划,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将加强铁路、轨道交通建设,通过东西向的沪乍杭铁路、南港线等加密横向联系,并通过BRT、奉贤铁路、南奉线等加强与上海中心城的联系。 dedecms.com
然而,规划缺乏交通设施与城镇空间关系的统筹考虑,导致该地区规划的交通廊道较多,且对城镇空间的切割较强。比如,南桥新城以南不到10km的距离内将形成G1501、南港线、沪乍杭铁路、S4四条公铁廊道,通道集约度低,对城乡空间切割较为严重,不利于城乡空间的有效利用。因此,应考虑对既有规划的公铁廊道进行整合,促进空间的完整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copyright dedecms
2.4 货运通道集中,压力大 本文来自织梦
货运方面,该地区正面临货运集中通道由外环转移至郊环G1501的挑战。目前,货运高峰期郊环局部路段已处于常发拥堵或缓行状态;未来,随着外高桥港口功能调整,及洋山港的货运功能持续强化,货运重心将向洋山港加速倾斜,而郊环将承担洋山港的区域集疏运和上海杭州湾北岸本地货物集散需求的双重功能。 本文来自织梦
3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的交通发展趋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1 跨湾通道推动结构转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目前杭州湾利用三条跨湾通道联系南北两岸,包括钱江信道、嘉绍信道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杭州湾南北两岸间的交通联系便捷性。未来,沪甬、沪舟两条新兴通道的建成将进一步缝合杭州湾,实现湾区由V型结构[4]向网络结构的转变。 copyright dedecms
其中,沪舟通道作为国家级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利于海陆联动,推动世界级港口的一体化整合发展,同时也将使得临港新城从末端交通区位向沿海通道枢纽转变。
copyright dedecms
沪甬通道联系南岸的宁波与北岸的奉贤、金山,将使得两地联系时耗从1.5小时减少到半小时以内,而奉贤、金山作为上海对接宁波的桥头堡地区,将有潜力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扩大自身辐射力。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3.2 交通网络将支撑城镇体系重构 copyright dedecms
笔者认为,未来二十几年,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将面临空间统筹和城镇体系重构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而在交通上需要加强横向网络予以支撑。首先,上海新一轮总规提出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重点构建奉贤、金山、嘉善、平湖的区域协作带,以及临港一惠南东部一体化地区,要求南部三区由各自为政走向资源整合和城镇融合。其次,杭州湾两岸呈现出南聚北散、南强北弱的发展现况,南岸依托杭甬传统走廊串联绍兴、宁波及重点城镇,同时杭甬沿湾新走廊也在逐步加强,而北岸的南奉金城镇带及复合交通走廊尚未成型,故北岸须先提升自身能级和一体化水平,才可能引领杭州湾的整体发展。再次,鉴于国际都市圈发展经验,大上海都市区的交通发展重点将由“中大运量向心交通走廊构建”转向“外围地区间加强联系+新型交通+枢纽连通”的都市区交通体系建设。 copyright dedecms
因此,向心强、横向弱的交通网络不再适用,而重点在于加强三区间的横向交通,优化中心城区的向心交通系统,以支撑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的“两带两廊”空间发展格局。 本文来自织梦
3.3 中大运量公交促进人口集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依据既有规划和建设计划,未来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将新建一系列中大运量公交设施,包括轨道5号线南延线、临港新城一机场轨道、南奉线市域轨道、南港线市域轨道、浦星公路BRT及区内BRT等。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地区的人口集聚,包括居住人口、旅游人口及就业人口等,进而推动生活服务、休闲服务的发展。而中高收入人群的集聚也将对其环境建设和品质打造提出更高要求,促使该地区的品质建设和魅力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4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的交通发展对策
dedecms.com
4.1 审慎对待跨湾通道建设,预留弹性方案
copyright dedecms
上海的跨湾通道建设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效应,通道建成后与杭州湾南岸地区联系时间大幅缩短,但巨大的投资及对杭州湾城镇体系空间的进一步割裂作用也不容忽视。首先,跨海通道建设往往斥资巨大,参考英吉利海峡隧道、港珠澳大桥、渤海湾隧道的规划建设经验,沪舟、沪甬两通道若按公铁两用进行建设,投资额预计需2000亿~3000亿元。其次,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面临城镇空间重塑机遇期,跨湾通道过早建设将使得上海中心城至宁波、舟山的发展轴带增强,而金山、奉贤、临港逐渐成为通过性中间结点,将可能进一步割裂杭州湾北岸地区的横向城镇关系。因此,跨湾南北连通不宜过早,通道建设形式应慎重选择,预留弹性方案。 dedecms.com
杭州湾跨湾通道整体布局方面,建议在现有的钱江信道、苏绍信道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基础上,增建沪甬公铁两用通道以及通苏嘉甬铁路通道,预留沪舟公铁两用通道。沪甬、沪舟通道具体方案如下。 dedecms.com
沪甬通道建议采用公铁两用建设形式。接入沪乍杭通道,经南部交通枢纽[5]换乘至中心城,利用奉贤、金山交界地带的非集建区走线,可以促进南部交通枢纽效应的最大发挥,更好辐射杭州湾南部地区,加强南部交通枢纽作为上海南部门户的职能。
沪舟信道建议预留公铁通道跨湾条件。沪舟铁路与沪通铁路、浦东铁路衔接,预留由洋山港区一临港物流区一腹地的货运铁路通道,向北辐射江苏沿海、苏中、苏北等地,向西沟通浙江北部及安徽等内陆腹地;沪舟高速公路与沪舟铁路共通道,与G1501、两港大道相交,并向北接入S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dedecms.com
4.2 横向加强,廊道整合
本文来自织梦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应着力构筑两横四纵的交通走廊,促进空间整合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重点加强横向交通走廊,支撑南北两城镇带发展。南奉金走廊,构建多元客运走廊支撑北部传统城镇发展带,利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服务长距离出行,利用结构性主干路、中运量快速公交服务中短距离出行,建议规划市域铁路南港线与G1501共走廊布置,串联奉贤—金山城镇板块、减少空间切割,同时衔接沪杭、沪乍杭两条区域铁路。滨海走廊,构建货运加特色交通走廊支撑南部滨海功能发展带,利用货运铁路、高速公路服务产业与港口,重点打造由沪乍杭城际、浦东铁路构成的滨海客货运输走廊,并布局水上飞机、滨海景观路等特色交通设施彰显滨海地区活力。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4.3 打造“3+3+4+N”交通枢纽体系
根据功能布局及区域发展要求,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未来应重点打造3个区域综合主枢纽,包括临港枢纽、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及朱泾一枫泾枢纽,整合交通资源,推动地区发展。临港枢纽,构建三向通道交汇枢纽和国家骨干交通网络节点,沟通浦东机场和苏浙两省,重点推进北向、西向铁路建设,并预留南向通道衔接舟山、宁波。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城际铁路沟通长三角城市群,利用市域轨道串联杭州湾北岸城镇带,同时构建区域至中心城的南部转换枢纽。朱泾—枫泾枢纽,依托沪杭高铁连通区域,利用市域轨道衔接周边地区,带动朱泾—枫泾地区的功能集聚。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其他交通枢纽布局方面,本文建议打造3个区域交通枢纽,包括沪通铁路邵厂站及沪乍杭城际奉城站、金山站,连通区域、服务周边;构建4个片区交通枢纽,包括金山铁路金山园区站、金山卫站、南港线市域铁路亭林南站、和南奉线市域铁路奉城北站,融入网络、提升功能;主要依托其他轨道站及长途客运站形成若干个一般交通枢纽。 织梦好,好织梦
4.4 港口升级,海陆联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提升港口能级,构建腹地产业出海门户。洋山深水港区作为国际枢纽港,同时服务于杭州湾地区外贸需求;其他港区作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为主的综合性港区,以液体散货和杂货运输为主。区域内港口设计年通过能力由2200万t提升至近亿吨;突破深水航道瓶颈,近期建设3.5万t航道,远期满足5万t级集装箱和散货船乘潮双向通航要求。 织梦好,好织梦
优化集疏运系统,完善公路疏港主通道,提升疏港内河航道等级,打造多式联运枢纽。金山石化作业区、金山作业区及化学园区作业区的疏港公路包括G228(危险品运输)、沪杭公路、浦卫公路等;临港作业区疏港公路包括两港大道、南芦公路、瓦洪公路等。内河航道疏浚方面,利用龙泉港向北经张泾河与黄浦江相连,打造金山河海联运港;提升大芦线、大治河航道等级为Ⅲ级。
5 结论
copyright dedecms
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是上海市重要的生态型地区和产业基地,并具有都市远郊和近海城镇的典型特征。在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背景下,该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区的四大战略协同区之一,其骨干交通系统的有机重构将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的交通发展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向心交通渐强、横向联动薄弱;二是交通方式单一、出行难;三是交通廊道多、空间切割碎;四是货运通道集中、压力大。未来,新兴跨湾通道建设、城镇体系重构要求及中大运量公交系统推进将对该地区的交通网络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基于交通发展问题识别与趋势判断,本文提出四项主要对策:一是审慎对待跨湾通道建设、预留弹性方案;二是横向交通网络加强与廊道整合布局;三是打造“3+3+4+N”交通枢纽体系;四是港口升级、海陆联运。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copyright dedecms
[1]李睿.国际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启示[J].港口经济,2015(9):5-8.
dedecms.com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R].上海:上海市规土局,2015.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总体规划研究[R].上海:上海市规土局,201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胡刚,姚士谋.环杭州湾“V”型组合城市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2002,26(6):30-34.
dedecms.com
[5]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南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R].上海:上海市规土局,2015. (nc-10201611)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