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
洛阳探索古都保护性开发和管理服务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6-12-09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字体: 大 中 小】
洛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和文物大市,从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有5000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亦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中心,文物资源分布十分丰富。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龙门石窟、丝绸之路、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9000余处,馆藏文物近40万件,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都。 copyright dedecms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管理也应顺势而为,特别是古都开发与城市发展如何有效兼容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dedecms.com
当前,洛阳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充满活力,城市管理工作坚实迈步、成效显著。城市管理自城市产生就已经存在,随着城市发展阶段逐步高级化,城市管理开始从关注生产转向关注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进入宜居城市时代,追求城市品味、文化传承发展。作为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和积淀的古都,洛阳在大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和管理服务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子。
织梦好,好织梦
规划先行,立法为保,为大遗址保护奠定基础 内容来自dedecms
为保护古都特色,在城市规划上优先考虑“五大都城遗址”保护。20世纪50年代编制洛阳一期城市总体规划时,就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的思路,跳出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和金元旧城三大遗址,在文物古迹少的涧西平原地区集中建设工业区,既保护了重大历史遗迹,又拓展了城市空间,创造了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洛阳模式”。20世纪90年代三期城市规划时,在北有邙山陵墓群、东有汉魏故城遗址的情况下,洛阳跨过洛河、跳出隋唐洛阳城遗址向南发展,形成了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称发展的格局,创造了在城市中心区保留22平方公里文化遗址的典范。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将洛阳定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中避开了北部的邙山陵墓群和东部的汉魏故城,跨越伊河,向伊河南岸发展,有效避让了重要文物埋藏区,也有效解决了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形成了洛阳特有的城市规划形态和布局,体现出对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科学统筹。以规划为引领,靠科学的规划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以立法作保障,编制大遗址专项保护规划,严格执行文物法规和城市规划,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目前,洛阳在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4处大遗址保护方面已完成了规划编制,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部门联动,加强审批,古城保护与城市开发并驾齐驱
为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基本建设的关系,洛阳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联合把关,坚持先考古后建设,努力把城市建设对文物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先考古发掘、后建设的城市建设模式。洛阳所有建设项目,在选址论证阶段,文物、规划及相关城建部门均参与其中,对项目所处区位与文物保护的相关情况进行统一论证,并严格审批,以不占压重要文物遗迹为前提。洛阳市轮胎厂在前期规划选址过程中,发现隋代大型仓窖群,厂方最终另选新址。无论是重大项目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避开大遗址的核心区域。在进行项目建设前,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要求,进行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若发现重要文物遗迹现象,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避让。在东周王城发现了“天子驾六”车马坑等重要文物遗迹后,洛阳市政府变更了原建设方案,在原址上建设了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正是这种从项目选址到实施前的严格把关制度,有效保护了“天子驾六”、回洛仓、曹休墓等多处重要文物遗迹,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妥善处理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实现了城市建设和遗址保护的共赢。 内容来自dedecms
突出重点,与民共享,加强文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在重视保护的同时,洛阳重视对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通过积极学习外地经验,把洛阳名城保护同旧城改造、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把大遗址保护同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以五大都城遗址和重点文物单位为重点,实施了一大批保护展示项目,使很多仅存于历史记载的文物遗迹展示从地下移到地上,从无形变为有形。各类博物馆达到12座,民营博物馆发展迅速,这些都成为洛阳下步展示丰厚文化遗存的前沿窗口,极大带动周边城镇文化品位的提升,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社会。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大遗址保护的自觉性,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当前,洛阳发展有特色的项目有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隋唐城洛南里坊区、隋唐城“一区一轴”保护展示工程等,体现出洛阳在古都保护性开发和管理中的新亮点。 内容来自dedecms
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又名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中州中路南侧,在隋唐洛阳城洛北里坊区保护范围,同时也是金元故城遗址区所在。该历史街区内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文庙”,3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有河南府城隍庙、文峰塔、安国寺,12处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6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保护点。历史文化街区内原有的街道巷里、民居院落、传统店铺、古树名木、文物古迹、河道桥梁整体布局保存相对完好,大多以明清风格为主,保留了中原地方建筑风格和特色,是中原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
dedecms.com
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推进,老城区历史街区的文物保护利用与居住环境亟待改善的矛盾日益加剧。为化解矛盾,洛阳从“一五”时期就采用了“远离旧城建新城”的方式,开创了国内从总体规划布局上因保护旧城而“避开旧城建新城”的先例,使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格局得到较完善的保护,历史街区也得以留存,形成了以东西大街、南大街为主体的具有中原地区独特文化内涵的历史街区。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隋唐城洛南里坊区。隋唐城洛南里坊区是我国现存的隋唐时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市居住区遗址。自2005年底开始,洛阳市政府以大遗址保护为契机,对龙门大道以西区域的里坊区遗址进行环境整治,对位于隋唐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古城村、曹屯村的村民和乡镇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部分区域实施了绿化保护。特别是根据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需要,搬迁拆除了水泥制品厂等6家乡镇企业;对占压定鼎门和南城墙的古洛渠实施改道,解决了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目前以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为主的遗址公园已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 copyright dedecms
隋唐城“一区一轴”保护展示工程。隋唐城“一区一轴”保护区域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以北,定鼎路以东,是隋唐宋时期宫城的核心区,唐代武则天时期洛阳城宫城正殿明堂遗址以及重要建筑天堂遗址都位于此区内。由于文物遗址的保护政策,这里的建设受到限制,许多居民们一直居住在五、六十年代所盖的房子或由车间改造的简陋住房,脏乱差现象突出。经过多年努力,洛阳实施了明堂、天堂和应天门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宫城核心区218亩土地已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在区域内建设隋唐洛阳城宫城考古遗址公园,对从隋朝至北宋不同时期重要的建筑遗址隋乾阳殿遗址、唐代明堂、天堂遗址及附属建筑、宋代太极门、太极殿、应天门等根据考古发掘提供的遗址保存状况,采用覆土保护、建筑台明复建展示、跨空结构保护建筑、绿化标识展示等多种方式加以保护展示,运用环保、节能、低碳的现代设计理念修建文物遗址的保护性建筑,把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使得人们既能看到遗址的真实面貌,又能看到部分具有浓郁隋唐风格建筑的雄姿。目前,融遗址展示、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和谐统一的隋唐城“一区一轴”展示已初具规模。
为进一步扩大隋唐城宫城核心区保护展示规模,结合大遗址和工业遗产保护,洛阳市委、市政府搬迁了占地869亩的洛阳玻璃厂,征迁地面建筑物150万平方米,彻底解决了对隋唐城宫城核心区以及九洲池遗址不合理占压问题,为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九洲池等重要文物遗迹得以有效保护,把九洲池区域和明堂天堂区域连为一个整体,精心打造大遗址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相协调的文化展示园区。其中,天堂、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考古发掘、模拟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天堂遗址保护工程是对现存的大型石柱坑及周边建筑基址进行建大跨度保护罩的方式进行保护,外观按照文献记载推测的仿唐代风格的保护建筑。现设计的天堂遗址保护性建筑通高81.88米,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采用多种现代数字化手段展示有关洛阳城、宫城区的历史介绍、考古发掘情况、复原研究成果等。这种保护展示方式既保护了遗址本体,又能使观众领悟到唐代的建筑风格,也是对大遗址保护展示方式的一种探索。
本文来自织梦
作者洛阳市委办程志超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