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
打破深圳发展瓶颈建立“深莞惠”一体化
发布时间:2016-11-18 作者:派智库 来源:同花顺财经 浏览:次【字体: 大 中 小】
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最近深圳企业出走的消息不断爆出,据媒体调查,深圳一大批智能制造型、物流型企业正在迁离。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近期同比持续下降,而东莞、惠州等地的第二产业投资则持续增长。 dedecms.com
最近几年,向外扩张几乎成为深圳企业的标配。2014年,中兴通讯(000063)斥资百亿在河源建生产基地,除了自身千亿级的产出外,还将带动2000亿的关联产业。2015年,比亚迪(002594)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6个项目,并在半年后就迎来了首台纯电动客车的正式下线。无人机制造企业--大疆科技早在2013年就在东莞买地。2015年12月,光启研发的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平台“云端”号,在东莞完成全球商用首飞,光启计划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基地。 内容来自dedecms
一位手机配套生产企业负责人说:“实际上对于我们而言,无论是在深圳或是东莞、惠州,我们考虑的是产业环境,比如是不是产业链够配套,周围同类型或者上下游企业够不够集中。至于在哪个城市只是行政区域的概念。”这位负责人表示,会更多考虑大客户的需求,如果大客户搬走了,那他有可能也会搬走。 内容来自dedecms
深圳的高房价高地价、人工成本的高涨是引发深圳企业出走的重要原因。相对应的,丰富的土地资源、相对便宜的人工,成为东莞、惠州最大的吸引力所在。而随着现代化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珠三角半小时生活圈”的形成,以广州、深圳为圆心形成的城市群落的半径大幅扩张,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也令深圳企业出走变得更加方便。面对这一变化,深圳该怎么办?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对此做出点评。
马庆斌:今天主要讨论关于深圳的城市发展转型问题,刚才也谈到深圳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转型和很多的城市相比,包括中西部,是高位的转型,就是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了。其实在金融危机前后,大家一直讨论比较多的就是深圳的发展,因为深圳本身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第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它的发展速度几乎印证了整个中国的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从当年的小渔村到现在近2000平方公里,将近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可以想象这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焦点被关注。这也是关注深圳整个东部经济密集地区转型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探讨深圳在高位爬坡过坎儿,更多的也反映出,像“珠三角”、“长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未来它们到底应该怎么转型,怎么发展,这可能是大家更为关心的问题。现在我们在看待深圳的问题时,还要更多的用市场的观点、用经济的观点。
企业与一个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圳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来来往往,比如很多研究认为,在金融危机前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走;金融危机之后到2013年左右基本是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在往外走;从2013年以后到目前为止受到大家关注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像华为等等企业也在往外走。这时,作为一个城市来讲,转型升级就是企业不断的所谓“腾笼换鸟”的过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认为一个城市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当年这些企业为什么来?这些企业为什么要走?更为重要的是哪些企业走了?想要的企业有没有来?刚才讲有三个阶段,其实我们会发现深圳的城市经济转型是一直在往前推进,一直在升级,一直在转型。只不过可能不同的时机、不同的阶段,大家关注的焦点可能有所不同而已。从整个深圳来看,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整个深圳它自身的特点,1998平方公里,2000万人左右,从人口密度来讲,它已经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城市,这也是为什么它背后房价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很多在北上广城市生活的人可能感觉到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人口拥挤,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压力,也就称为“大城市病”。其实深圳的“大城市病”也是相当突出的,因为人口密集既然是全国第一,那很明显它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包括环境的压力问题也相当突出,所以在这个时候,高房价只是压力大的其中一个表现。当然在背后可能也需要更多的当地政府进行市场调控,这个是另外一个问题。
未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从国内外城市转型升级来看,无论是现在经常讲的德国鲁尔地区,还是美国现在已经走向衰落的“汽车城”底特律,会发现我们在研究城市发展的时候,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一开始大家更多的关注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这些硬的因素,而从实际上来讲,可能随着城市的发展,竞争力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当它和区域的城市或者全球的城市进行比较的时候,可能更多的还是需要软的因素,就是制度因素。也就是当地政府的服务效率,市场化服务的能力,包括对企业关注问题的反应速度、反应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当地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年企业为什么来,为什么走?其实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关注财务成本,就是土地、劳动力,更多的还要关注制度成本。所以深圳这几年,在遇到危机的时候每次都能快速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强。这就是华为,包括全球的一些高技术研发企业,为什么都在深圳设厂、设分公司的原因,这也是深圳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dedecms.com
在这个条件下深圳到底应该怎么办?比如现在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干得是有声有色,具体到交通、环境、产业三个层面,包括在规划层面已经开始协作。而作为珠三角地区来讲,包括深圳,东莞、惠州,也就是“深莞惠”三个地方的协同发展、一体化的发展问题,要尽快的提上日程。现在不仅要看深圳,它的企业到哪里去了。实际上企业走出去到东莞或者惠州,本身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关键问题是深圳未来要什么东西,能不能在结构上,在服务业上快速的提高,比如深圳现在的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是在40:60左右,也就是服务业的比重还是在60左右,相对于世界级的城市相比,它的服务业比重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像咨询、金融、研发、教育比重还是比较低的,我认为这是未来深圳要努力的方向。另外,在产业链上,深圳不仅要和珠三角比,更要和全球比,包括全球一流的企业总部、一流公司的分部,包括具有区域或者全球控制能力的金融业、服务业,这些所占的比重,这应该是未来深圳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dedecms.com
最后,未来深圳还是要紧抓创新和开放,还有服务。当年深圳从一个文化的沙漠变化了现在一个创新的天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的改革开放意识和决策能力。开放,包括现在的深港澳大桥、深港澳一体化的问题,能不能更快的对接好,然后再逐步的向环太平洋(601099),包括“一带一路”这些都要做好,这可能是深圳要发挥的作用。至于服务,更多的还是针对企业的有效需求,更加市场化的服务。保持目前的态势,未来深圳不仅要服务“珠三角”,还要服务于“一带一路”上的像广州、惠州这些区域的发展,我认为深圳的未来会更加有前途。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