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信息产业 >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发布时间:2017-03-17 作者:派智库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 浏览:【字体:

内容提要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是主要发达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中国应借鉴美国、德国等创新网络建设模式和经验,多措并举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着力破解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打通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 国家创新网络 国际经验 中国路径

dedecms.com

一、主要发达国家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经验

内容来自dedecms

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网络和创新平台建设,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为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美国、英国等均提出建设国家创新网络,并采取务实举措构建,努力打通科技创新向生产环节转化的渠道,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制高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德国弗朗霍夫协会模式,二是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模式,三是英国“弹射中心”模式。 本文来自织梦

(一)德国弗朗霍夫协会

copyright dedecms

德国弗朗霍夫协会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其主要定位是聚焦于支撑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在国家创新链条中处于连接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之间的关键环节,使政府和企业双方面都愿意为其提供支持。在运作模式上主要采取“合同科研”的合作机制,由企业提出研发需求委托协会开展针对性研发并提供经费支持,政府只给予30%的机构性经费支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协会的科研既保持了公益和非营利性,又日益紧密结合市场和实际需求,建立起能针对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反应的灵活机制,成为其科研创新体制成功的关键。

dedecms.com

(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是2012年奥巴马政府参考德国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倡议设立的。所不同的是,其目标是针对具体领域成立不同的应用型科研机构,支持先进制造技术的商业化转化。主要运作模式是由联邦政府牵头,集合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社区大学、州县等地方政府的力量,聚焦明晰的研究任务,通过为某一特定类型的产品或设计创建出适宜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让该地区成为吸引各方参与的“磁石”,为相关产业的深入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其经费构成一般是联邦政府和工业界成员按1:1比例投入。目前已建成的有增材制造、下一代动力电子制造、数字化制造与设计、轻量化材料制造、先进复合材料制造、集成光电子制造和柔性混合电子7个,正在建的有智慧制造、新一代纤维及纺织品等,计划成立45个。 copyright dedecms

其成功的主要经验有:一是政府组织严格遴选,美国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会同多个联邦政府部门,在征求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设立独立研究主题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IMI)。二是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协同创新,IMI将利益相关方以股份或会员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享受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建立多元化融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IMI创建初期由政府提供主要的资金支持,之后逐年减少,5—7年后不再依赖政府支持,通过合同科研、知识产权使用费、会员费等方式,维持IMI的运转。四是具有开放性,IMI成员单位主要来自政产学研用等相关单位,并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参与,共享基础设施。

织梦好,好织梦

(三)英国“弹射中心” copyright dedecms

英国“弹射中心”是英国政府2010年开始倡议建立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弹射中心”定位为国家级非营利性创新平台,采取市场化企业运作模式,聚焦英国具有领先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领域,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间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高效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由政府、企业、竞争性研发经费和社会基金联合投资,各占1/3,所得收入不进行利润分配,主要用于中心再投资。目前已建成的有高附加值制造业、细胞疗法、海上风能、卫星运用、互联数字、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等7个中心,正在建设的有能源系统和精确医学2个中心,计划以每年建设1—2个中心的速度,到2030年建成涵盖30个中心的技术创新网络。 本文来自织梦

通过对国外创新网络运行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创新网络是主要发达国家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优势的重要举措,重点解决连结基础研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应用性创新问题,是沟通基础研究与市场需求的重要桥梁和推进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居于至为关键的地位。 本文来自织梦

二、中国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基础与条件

织梦好,好织梦

(一)加快构建创新网络的重大意义 内容来自dedecms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是填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鸿沟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dedecms

1、构建创新网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途径 dedecms.com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创新网络,集成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集聚,进行重大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突破技术创新的“孤岛现象”,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打造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风向标”,对全面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扩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自织梦

2、构建创新网络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新动力

内容来自dedecms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关键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旧的增长动力逐渐衰减,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之中。据测算,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拉动经济增长约1.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还难以弥补传统增长点收缩带来的影响,短期还难以形成像房地产、汽车等传统引擎的拉动力。构建创新网络有助于促进创新和产业资源有效整合,推动成果转化,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领域,加速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新动力。 本文来自织梦

3、构建创新网络为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提供新支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扑面而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战略和行动计划,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并探索创新网络等推动产学研结合、打造集群创新的新模式,力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保持领先地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创新网络,有助于优化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重点领域加快突破,积极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构建基础与优势 本文来自织梦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产业基础和制度优势也非常突出,具备了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基础条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技术创新体系完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国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等各类创新主体组成的完备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领域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已跻身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dedecms.com

2、创新平台优势突出 本文来自织梦

面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中国陆续建成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化、产业化等创新链各环节、多层次的创新平台。据统计,目前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27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超过14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000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89家,成为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 copyright dedecms

3、产业支撑实力雄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国有全球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全球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信息、新能源、生物等领域都拥有强大的产品制造能力和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为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其创新成果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在信息产业领域,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善的信息产业集群,华为、中兴等成为世界最顶尖的通信制造企业,软件研发、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水平也具备全球影响力。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电池、风电装备产量占全球2/3左右,并涌现出金风科技、常州天合等一批高速成长的龙头企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第二大可再生能源市场、第三大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 copyright dedecms

4、制度优势明显 copyright dedecms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释放巨大的制度优势,在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也有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构建创新网络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单位指导下,城市轨道交通创新网络组建已有实质性进展,8家组建单位已达成意向共同出资7600万元开展跨专业技术领域协同技术攻关。 本文来自织梦

(三)存在问题与障碍 内容来自dedecms

中国构建创新网络的基础和优势非常突出,但也存在“创新孤岛”现象突出、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不足、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与瓶颈制约。

织梦好,好织梦

1、“创新孤岛”现象突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是创新资源分散,各创新主体各自为战的多、联合攻关的少,尚未形成聚焦重点领域政产学研金等多方协同创新的新体系。二是创新资源错配,设在中科院和大学的创新平台,由于受科研机构和大学考评机制影响,存在重论文轻应用、重研发经费而轻投入产出效益等问题;设在企业的创新平台,由于市场竞争或追求利润等原因,存在创新成果难以共享、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投入力度小等问题。三是创新效率低下,“科技成果走不出实验室”,一方面没有经济价值,经不起实践检验;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受阻,服务体系不完善,转化渠道不畅通。

织梦好,好织梦

2、中间环节相对薄弱 织梦好,好织梦

从创新链的角度看,中国创新网络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实力都比较强,但缺乏中间环节,类似德国弗朗霍夫协会这样的知识生产类技术转移机构不足,而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技术交易机构等知识转移类技术转移机构服务水平偏低,无法满足大企业较为高端的服务需求,同时对中小企业的需求无法全覆盖,造成需求与服务的脱节。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多停留在报告论文阶段,工程应用度低、无法实质性转化,侧重应用的研究成果多表现为设备交付,知识创新少,难以形成颠覆性的原始技术创新。

内容来自dedecms

3、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不足 dedecms.com

主要表现为缺乏国家宏观层面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战略,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分散,针对共性技术创新的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240多家原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科研院所转制后主要忙于产业化进程,虽然大多在名义上还是“一个单位、两套牌子”,但实际上市场化的部分占了大头,用于共性技术研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不足。 本文来自织梦

4、配套政策不完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主要表现为标准制定滞后、科研体制改革滞后、法律法规和经济支持政策不健全等,制约了技术创新和创新网络构建的步伐。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采取不同的设施,标准不统一,导致充电桩、电池等一系列开发的重复投入和巨大的研发成本。云计算在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方面还缺乏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保护数据安全、隐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不利于云计算产业化发展。在市场需求、金融、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支持非常薄弱,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还不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加快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中国模式与路径选择 内容来自dedecms

当前,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着力破解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加快构建国家创新网络,加强整体战略考虑和统筹安排,明确建设思路、创新建设模式、聚焦建设重点、出台得力措施,打通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明确建设思路 内容来自dedecms

参照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和英国“弹射中心”等国外创新网络建设模式,立足科技与经济发展实际,加快构建中国国家创新网络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创新孤岛”和共性关键技术缺乏等问题为重点,依托现有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基础,加强跨行业跨领域资源整合,着力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行业协会、政府等多方参与的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快速突破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瓶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升级转型。 copyright dedecms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原则:一是企业主体。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真正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新模式,更多运用市场化原则、以新的机制推进创新网络建设。二是问题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聚焦共性关键技术,明确重大创新领域,着力解决知识生产类转移机构不足等中间环节缺失问题。三是共享共建。要加强跨行业跨领域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等资源整合,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成果涌现和产业化的生态系统,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四是立足实际。不简单照搬国外模式,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和长远战略需要,既利当前,又谋长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网络建设模式。五是注重统筹。要注意统筹现有创新平台和新建创新网络的关系,统筹推进区域创新网络、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百强建设,统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链有机衔接,发挥合力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copyright dedecms

(二)创新建设模式 本文来自织梦

一是管理模式。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设立主要由跨部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通过竞争性招标和评估来设立,其参与机构包括商务部、国防部、教育部和能源部、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参照这一模式,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议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设立跨部门合作的国家创新网络管理机构,对国家创新网络进行宏观管理,负责国家创新网络的设立、批复、监管和撤销等,制定创新网络管理的基本规则和制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是运行模式。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参考德国、美国、英国等创新网络模式开展适应性创新。既鼓励知识生产类技术转移机构的设立,也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网络或产业创新中心。但应围绕竞争前共性技术创新需求,保持创新网络的非营利性,跨行业跨部门开展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是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根据战略发展需求,采取竞争性招投标等方式批准设立的创新网络,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前期出资不超过总预算经费1/3的资金,用于研发场地、设备和人员配备,其余资金由企业通过合同项目注入或申请竞争性研发经费和社会基金。第二类是有关行业协会、联盟、企业和科研机构自发成立的从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或区域性创新网络、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根据其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情况采取预约采购、后补助等方式予以资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是组织模式。基于中国已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等创新平台机制和承担主体的多样性,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国家创新网络组织结构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各种形式。大体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以股权为纽带的董事会领导下的非营利机构管理。主要突出国家发展目标,克服依托单位牵制造成的短期目标和难于扩散成果的弊端。二是以股权为纽带的董事会领导的法人实体企业模式,旨在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工程中心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协同开展工业项目研发,共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工程化协同创新能力,并利用研究成果提高制造能力,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三是会员制产业创新联盟模式,主要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为载体,以创新链上的龙头企业为“织网人”,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不同创新主体建设的各类创新平台,构建由政府部门、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私营机构等组成的会员制合作机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聚焦建设重点 copyright dedecms

要坚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在重点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创新网络,推动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畅通科研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渠道,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建设创新强国。 本文来自织梦

比如,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涉及新型医疗技术、诊断试剂、诊断仪器设备、新药创制、健康管理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研究的重要性大为提升,迫切需要整合相关领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协同创新攻关。又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池、电控、电机,以及新型智能汽车、无人汽车开发应用所需要的跨界整合能力大幅提高,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也相对滞后,需要产学研用各方协作互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再如增材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轻量化材料、纳米材料等有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共性关键技术也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和支持。此外,新型轨道交通技术、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高效太阳能电池、通用航空、新一代核电等技术未来发展潜力也很大,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抓好标准制定,促进创新资源衔接,推动形成一批有望成为世界“产业领袖”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四)推动先行示范

dedecms.com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结合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已有工作和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创新资源整合,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发展重大工程包,提出了构建创新网络的试点方案,并组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等有关力量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创新网络组建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建议国家在先期工作的基础上,批准开展第一批国家创新网络建设示范,选择10—15个左右事关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通过对首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网络建设试点的培育和发展,逐步完善创新生态环境,积累建设经验,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推动关键领域加快突破,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集群,稳步推进创新网络的成果与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促进中国创新能力建设的长效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四、政策措施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构建完善的国家创新网络,需要研究出台配套的支持政策,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创新活动蓬勃发展,实现创新网络的持续健康发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营造良好创新网络建设环境 织梦好,好织梦

建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改革产业准入和监管制度,更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营造平等准入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面维护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新兴商业模式发明者的经济权益,创新网络产生的知识产权要明确归属和使用方式,建立完善针对创新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鼓励依托创新网络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dedecms.com

(二)加大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突破性的政策支持

本文来自织梦

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采购支持创新的带动作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培育。打破新能源汽车、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目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重大技术发展战略,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提出云计算、物联网、太阳能、风能等重要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实施有利于创新创业和技术转移转化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力度。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倾斜。改革政府科技投入方式,主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国家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资助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发展一批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解决创新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对于创新网络申报的技术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竞争性科研项目,给予优先考虑立项与资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加快知识生产型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完善连接创新网络的中间环节

本文来自织梦

以国家需求和市场导向为主,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建议参考德国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加快知识生产型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考虑成立全国性的应用科研机构协会或联合会,探索中央、地方两级共同扶持和管理的新型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实行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主导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组织的协同创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扩散。建议设立“国家共性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创新网络增加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dedecms.com

(四)加强实用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创新网络建设的人才基础 内容来自dedecms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基础。应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建议搭建创新型紧缺型人才集聚平台,鼓励创新网络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探索“国家进行职业教育引导,高校开展基础教育培训,应用技术研究机构提供实践指导”的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适应新技术、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教育和培养,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对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倡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学生等在技术转移机构中兼职。 copyright dedecms

(五)强化创新网络监督、考核和评估 内容来自dedecms

为保证创新网络建设落到实处,建议加强创新网络建设的评估、监督和考核工作,邀请政府、产业界和科技界专家组成项目评审专家小组,对创新网络建设情况进行事中事后的监督和评估。建议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体系,对项目承担者的资金流向进行严密监控,并对其资金用途进行审计。建立创新网络定期汇报制度,主要报告课题研究的进展、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建立创新网络退出机制,对长时间没有开展应有研发和创新活动或没有实际效果的创新网络应中断资金扶持,并取消其创新网络资格。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dedecms.com

1、陈东琪、马晓河:《消费引领 供给创新——“十三五”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copyright dedecms

2、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国家高新区政策绩效评估与发展转型课题组:《美国区域创新系统的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2014年。 织梦好,好织梦

4、李建强、赵加强、陈鹏:《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上)》,《中国高校科技》2013年第8期。

织梦好,好织梦

5、李胜会、刘金英:《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分析与绩效评价》,《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0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赛迪课题组:《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赛迪译丛12014年第25期。 copyright dedecms

7、盛朝迅:《韩国培育产业新增长点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12016年第3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8、孙理军、严良:《全球价值链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的国际比较》,《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

本文来自织梦

9、王昌林:《促进重大技术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2014年。

dedecms.com

10、王春莉、于升峰、肖强:《德国弗朗霍夫模式及其对我国技术转移机构的启示》,《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年第10期。

内容来自dedecms

11、王伟光、冯荣凯、尹博:《产业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辐射力与知识溢出:基于71家辽宁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2012年。 copyright dedecms

12、张茉楠:《国际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新趋势及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1期。

内容来自dedecms

13、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