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
我国人口结构与质量因素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次【字体: 大 中 小】
内容提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质量红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人力资本提升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从理论上推导了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及人力资本提升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关系,并利用1990-2014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显着负相关,人力资本提升会通过增加收入提高居民储蓄率,但一期滞后会因为降低未来收入不确定性而降低居民储蓄率。最后本文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关键词:人口结构 人口质量 人力资本 居民储蓄率 系统GMM 内容来自dedecms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结构的转型期,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抚养负担加重,以往低抚养比、较高劳动参与率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提高以及高素质劳动力投入的递增收益缓解了我国资本要素目前面临的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即人口质量红利逐渐显现,并将对未来我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如何影响我国经济愈发被社会各界关注,储蓄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储蓄率连接着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转换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居民储蓄率处于30%左右高位,高储蓄率形成的高投资对我国经济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如今,在我国处于人口红利消失并逐渐向人口质量红利过度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会产生如何影响,以及人口质量红利是否能对居民储蓄率形成积极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并利用最新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人力资本提升如何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展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人口结构、质量因素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人口结构及质量因素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文献评述
copyright dedecms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影响储蓄率。已有大量学者对此展开研究:Schultz(2005)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论印证了生命周期理论;Leff(1969)、Higgins and Williamson(1997)、Modigliani&Cao(2004)的实证结果也均表明人口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负相关;Horioka Wan(2007)分析中国1995-2004省级面板数据认为人口抚养比对农村储蓄率具有显着影响;中国学者也对此展开大量研究,董丽霞、赵文哲(2011)从人口结构视角展开研究认为,老年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负相关;陈彦斌、郭豫媚等(2014)基于我国高储蓄的历史原因和国际经验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降低中国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也有少数学者得出不同结论,孟令国、王清等(2013)认为,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会增加居民储蓄率;而范叙春、朱保华(2013)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行为与生命周期理论不一致。只有极少数学者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陈富贵(2015)实证研究了教育水平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认为中国居民储蓄率与人力资本成正比,但与滞后一期的人力资本成反比;纪建悦、张懿(2016)进一步从收入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理论并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与中国居民储蓄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通过对以往文献回顾不难发现,其一,关于人口结构与中国居民储蓄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但研究结论不一致有待深入研究,而关于人力资本与中国居民储蓄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极少。其二,以往相关文献理论上大都缺少深入分析,且实证上较少考虑由于居民储蓄率是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以及就业结构转变的物质基础而导致计量模型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在人力资本理论及相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人力资本、人口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及质量因素与居民储蓄率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年龄结构转变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 copyright dedecms
研究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理论起点和基本框架是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理论(Browning and Lusardi,1996;谢勇,2011)。根据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在不考虑流动性约束和遗赠动机的条件下,居民基于长期视角规划个人消费和储蓄行为,居民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消费方式,即倾向于合理配置个人现期拥有的财富、现期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以维持其生命各个阶段拥有大致相等的消费水平。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居民在生命不同阶段的不同消费储蓄方式,其规划可以如图1所示。
dedecms.com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如图1所示,WL表示居民劳动龄阶段持续到WL年,该阶段居民因精力旺盛且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参与生产并取得劳动收入,年均收入为YL。在劳动龄阶段结束后直到生命结束NL的阶段,人们不再有收入而依靠劳动龄阶段积累的资产生活。基于以上情况居民规划个人一生稳定的消费水平为,则容易看出劳动龄阶段的储蓄率为正(表示为图中阴影部分1、),老龄阶段的储蓄率为负(表示为图中阴影部分2、)。即老龄阶段居民相对于劳动龄阶段居民具有较低的储蓄水平,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加将降低我国居民储蓄率。因此,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使我国以往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社会劳动龄人口占比的下降可能会降低社会总产出减少居民收入。因此,人口老龄化可能会降低居民储蓄率。
(二)人口质量提升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 织梦好,好织梦
人口质量提升显着表现在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上。首先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影响居民收入水平而影响居民储蓄率(如图2),人力资本能够通过收入效应和筛选效应提高居民收入。收入效应是劳动力通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工作的熟练程度会提高,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居民收入会因为生产率提高而达到更高的稳态水平;筛选效应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劳动者的情况不了解,即雇主不了解劳动力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信息,基于此企业倾向于采用受教育水平衡量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因此一般企业倾向于给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更高的工资。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应该会得到更高的收入。而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是递减的,因此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在我国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会减小,这也也就意味着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平均储蓄倾向增加,即我国居民储蓄率提高。因此,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居民储蓄率。
织梦好,好织梦
其次人力资本通过影响收入的未来不确定性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如图3),并且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不确定性水平越低。这是因为工资具有刚性,当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小于工资水平时,就存在失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劳动者被解雇的概率就越小,即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降低我国各层次劳动者所对应的失业风险,未来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较小。我国居民一般是风险规避者,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国居民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要大于确定性情况下的消费的边际效用。未来风险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就越大,就越能吸引消费者进行预防性储蓄,我国居民储蓄率就随之提高。综上所述,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收入的不确定性而降低居民储蓄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发现,老龄化的加剧将降低居民储蓄率,而人力资本既可能会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储蓄率,也可能会通过减少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降低居民储蓄率。
本文来自织梦
三、我国人口结构和质量因素与居民储蓄率关系的现状分析 内容来自dedecms
根据联合国判断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如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就在经历老龄化社会。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早在2000年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就达到了7%,并且此后的2000-2015年间,我国65岁人口占比更是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到201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10.5%,说明我国已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如图4所示)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呈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15岁以上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9年(如图5所示),意味着我国居民人均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水平提高到了高中水平,受教育水平体现的是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必然会释放人口质量红利而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质量红利释放相对应的是我国居民储蓄率在90年代后一直居于高位并有进一步提高态势,从1991年的13%到近年来一直维持在30%左右,这与上文所述理论分析结果稍有偏差。这可能因为我国居民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超前消费意识还相对薄弱,平均消费倾向偏低;另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够健全,增加了我国居民为养老而提前进行储蓄的动机,即使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也保持了较高的储蓄水平。 织梦好,好织梦
因此,从理论与现实分析的差别中,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人口质量的提升究竟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究竟存在怎样的影响需要通过实证进一步研究。
copyright dedecms
四、人口结构和质量因素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织梦好,好织梦
(一)计量模型建立 织梦好,好织梦
Modigliani&Cao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认为,居民会选择稳定的消费方式,基于个人一生总收入规划个人消费以平滑各生命阶段的效用。因此在满足偏好假设和年龄一收入路径基础上,稳态时具有不变的财富收入比和储蓄收入比,即,其中W表示财富总额,Y代表收入情况,在稳态情况下: dedecms.com
织梦好,好织梦
即生命周期理论暗含了以下基本模型:
s=s0+γ1g+e
copyright dedecms
其中s0为常数项,g为收入变动情况,e为随机干扰项。结合本文理论分析部分的反映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抚养比OLD、反映人力资本水平的H,也应该加入到模型中。此外,通货膨胀会影响价格水平和货币购买能力而影响居民消费进而影响居民储蓄率。考虑到储蓄、教育可能具有滞后性,本文建立模型如下:
织梦好,好织梦
Sit=β0+λSit-1+β1RLZBit+β2RLZBit-1+β3OLDit+β5GDPit+β6FLAit+μi+ξit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其中Sit和Sit-1分别表示储蓄率和滞后一期储蓄率,RLZBit和RLZBit-1分别表示人力资本水平和滞后一期人力资本水平,OLDit表示老年抚养比,GDPit和FLAit分别表示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居民储蓄率,核心解释变量为人力资本水平、滞后一期的人力资本水平及老年抚养比,参考邱俊杰(2014)、纪建悦、张懿(2016)等的研究,在模型中还应该考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模型中添加GDP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作为控制变量,相关指标的说明如表1所示。
(三)描述性分析
dedecms.com
本文拟利用1990-2014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重庆缺少1997年之前的数据本文未将其考虑在内。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的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描述性分析如表2所示。
织梦好,好织梦
根据表2可以发现,储蓄率均值为27.08,最小值为7.46,最大值为60.99,说明不同地区和时间的我国居民储蓄率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均值为7.55,最小值为2.12,最大值为12.03,说明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达到初中以上,但还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老年抚养比的均值为10.91,最小值为4.97,最大值为21.88,说明我国人口养老负担较大。控制变量方面,通货膨胀率的均值为4.93,最小值为-3.2,最大值为26.9。GDP增长率的均值为11.96,最小值为0.85,最大值为40.2(为海南省1992年数据),说明我国GDP增长速度较快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内容来自dedecms
(四)内生性问题及计量方法选择 内容来自dedecms
以下问题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1)方程的联立性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提升会影响居民储蓄率,但居民储蓄率是居民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因此居民储蓄率也会影响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2)遗漏变量风险,居民储蓄率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其他因素与扰动项相关,那么就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由于存在内生性问题,OLS等估计可能是有偏的,Anderson和Hsiao认为一阶差分可以消除个体效应的影响,与利用固定效应估计以及差分工具变量估计相比,差分GMM的自回归系数具有最小的偏误和方差。但一定情况下,差分GMM存在样本信息缺失的风险而有效性较差,在此基础上,系统GMM通过引入水平方程并增加矩条件使系统GMM的估计相对于差分GMM更加可信。基于此本文拟利用系统GMM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内容来自dedecms
(五)相关检验及实证结果
织梦好,好织梦
在进行系统GMM估计之前需要进行相关检验,本文sargan检验的结果为:Prob>chi2=1.0000,表明本文所使用的所有工具变量有效。本文Arellano-Bond检验的结果为:AR(1)的P值为0.0001,AR(2)的P值为0.4898,说明满足扰动项无自相关的假设(如表4所示)。综上所述,可以使用系统GMM对包含滞后一期因变量的动态模型进行估计。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根据上表可知,滞后一期居民储蓄率系数为0.253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显着,说明居民的储蓄习惯会显着影响居民储蓄率,因此居民消费容易受到过去消费行为的影响,前一期消费有助于预测下一期消费,符合经济学消费理论,即消费行为具有惯性。人力资本系数为0.89且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显着,而其滞后一期的系数为-0.257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显着,纪建悦、张懿(2016)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本文结论,即人力资本水平既能够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储蓄也能够降低不确定性来降低预防性储蓄。短期内人力资本水平主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储蓄率符合收入假说,人力资本一方面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筛选效应提高雇主愿意给居民的工资水平,根据凯恩斯的收入理论,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储蓄率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因此短期内人力资本提高储蓄水平主要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的途径进行的。但是,长期内人力资本水平能够显着的通过减少失业风险等不确定性而降低居民储蓄率,可能原因是受教育水平提高有助于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等收入不确定性较低的行业工作,这类工作降低农业生产对天气、气候的依赖进而降低了居民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就业的层次,从而享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业风险从而降低了不确定性,根据预防性储蓄动机理论能够降低居民储蓄率。反映老龄化进程的老年抚养比指标系数为-0.272,在5%的显着性水平上显着,说明人口老龄化会降低中国居民储蓄率,原因是我国老龄化愈发严重,老龄化的增加会使劳动龄人口占比减少,我国的人口红利可能因此而逐渐消失,社会生产水平会降低,进而居民收入水平也会降低,因此老年化主要通过降低居民收入的方式降低居民储蓄率。 本文来自织梦
控制变量方面,GDP指数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显着,可能原因在于gdp的增长反映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根据凯恩斯的收入理论,收入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居民储蓄率。通胀率与中国居民储蓄率正相关,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可能原因在于通胀率会通过影响人们实际收入而影响居民储蓄率,当通货膨胀率小于人们名义收入增长时会提升中国居民储蓄率。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基于理论分析本文认为,老龄化现象将降低我国居民储蓄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将通过影响居民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1990-2013年中国30个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将显着增加居民储蓄率,但滞后一期人力资本与中国居民储蓄率显着负相关。老年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显着负相关。
本文来自织梦
根据上述主要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目前我国过高储蓄率制约着消费需求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储蓄率在一定程度上呈下降趋势,政府在老龄化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以降低居民养老负担,使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减弱进而更加敢于消费。与此同时,银行金融机构也应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开发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以满足我国居民平滑终身消费的消费和储蓄需求,更好地促进居民消费,降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2)本文结论证明我国居民人力资本水平对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显着,新的需求必然会随之产生,我们有必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以进一步发挥消费对我国居民的推动作用;另外,本文结论还显示从长期看人力资本提升会降低居民储蓄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体系、促进国民文化消费并鼓励人们进一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在更好利用我国人口质量红利的同时,发挥好消费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织梦好,好织梦
[1]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3).
[2]杜伟、扬志江、夏国平.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
织梦好,好织梦
[3]邱俊杰、李承政.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陈贵富.教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储蓄率[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5]纪建悦、张懿.教育水平、就业结构和中国居民储蓄率[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6,13(5). 织梦好,好织梦
(作者单位: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