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
新疆:让就业托起贫困群众“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18-01-16 作者:派智库 来源:新疆经济报 浏览:次【字体: 大 中 小】
提供一个就业岗位,造就一个幸福之家。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新疆通过就地就近就业与转移就业相结合的方式,由“输血”变“造血”,使新疆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细,越织越密。
岗位送到家门口
dedecms.com
1月12日早上8时,英吉沙县乌恰镇乌恰村村民麦丽开木·阿巴拜克热如往日一样,梳洗完毕之后,前往公司上班。
织梦好,好织梦
“上班”这个词,曾经距离麦丽开木·阿巴拜克热十分遥远。“似乎只有在城市里,才有机会能‘上班’。”她说,“而在村子里,能做的只有天天做饭洗衣服。” dedecms.com
这样的心境下,可想而知当喀什锦绣森雅针织有限公司将卫星工厂建在村头,把岗位送到家门口时,麦丽开木·阿巴拜克热有多么兴奋了。“我第一批就去报了名,参加了公司的集体培训,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纺织工人了!家中有了我的一部分收入,日子也好过多了!”电话中,她边说边笑,就业的喜悦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溢于言表。
如今,英吉沙县推广的“总部+卫星工厂+产业工人”模式,基本实现了村村覆盖,成为适应南疆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特点的就业新平台。 内容来自dedecms
有将岗位送上门的,也有把技术免费教的。
本文来自织梦
目前,虽然已进入深冬,位于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吾斯塘博依村的“肉孜·努尔摩托车维修店”生意却依然红火。乡村中,摩托车是广大村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可一旦零部件出现问题,需要跑到县城去维修、更换,这让肉孜·努尔发现了“商机”。
去年年初,得益于政府开展的一次免费技能培训,肉孜·努尔学了一手修理摩托车的好技术。随后,他多方筹借了5000元,在乡里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现在我每个月纯收入有2000多元,不仅脱了贫,那些借的钱嘛,也早都还完了。”他乐呵呵地说。
本文来自织梦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百姓能鼓起腰包,新疆各地州市不断扩大就业门路,多渠道开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
“卫星工厂”等转移就业新模式,让农牧民出了家门就进厂门;“定制化”的技能培训在2017年让天山南北125.9万名城乡富余劳动力掌握更多、更好的劳动技能,为实现就地就业创业打下基础;织袜、刺绣等特色产业,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实体经济等农业经济组织,更是扩大了城乡就业岗位空间,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收致富。
“转”出一方新天地 本文来自织梦
就近就地就业解决了一部分贫困人员的就业难题,而村里的年轻人们却更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看一看,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就成为最好的途径。 织梦好,好织梦
时间回拨至一年前,26岁的麦麦提艾则孜·麦麦提还在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多兰买里村过着百无聊赖的日子。可当下,他忙碌的身影已遍布南航新疆分公司货运部的各个角落。
本文来自织梦
“现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都能收到我打理过的邮件、包裹。”说这句话时,麦麦提艾则孜·麦麦提的神情自信而又自豪。
南航新疆分公司货运部相关负责人张雯表示,2017年4月份以来,南航新疆分公司响应自治区号召,开展南疆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和田地区招收了28名有意向也有潜力走向民航业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照顾,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给予系统性的培训规划。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市场部、地服部、后勤部、航卫中心……眼下,这些破茧成蝶的年轻人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各司其职,不仅保障着一架架飞机直上云霄,也为自己的未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疆各地,每一位“转移”而来的工作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应有的光与热。而在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所从事的是纺织服装业。 dedecms.com
1月12日,新疆富丽达纤维有限公司纺丝车间内,依不拉依木·阿布都热依木正在与师傅杨虎山一同操控全速运转的机器。看着徒弟日益娴熟的操作技巧,杨虎山露出满意的笑容。
本文来自织梦
“我去年从巴楚县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公司就对我们这一批员工进行了3个月的集中培训,之后还专门给每个人指定了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进行‘二对一’的帮扶,这使每一个人的进步都很快。”依不拉依木·阿布都热依木说。纺织服装企业是新疆吸纳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为此,2017年,新疆推行培训补贴“直补”企业的政策,实行培训补贴与就业挂钩,全年纺织服装企业培训补贴资金6000万元。
从2017年新疆实施喀什和田两地三年10万人就业计划以来,喀什、和田两地跨区域转移就业4.7万人,向内地省市转移就业2万人。 本文来自织梦
制度体系更完善
就业扶贫惠及千家万户的背后,是新疆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强有力的支撑。
dedecms.com
2017年,新疆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努力破解就业难题——突出“三个重点群体”,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化解产能企业职工;拓展“两个就业空间”,跨区域转移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细化“三项扶持政策”,企业就业、转移就业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形成更加完善、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
同时,为进一步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自治区不仅成立了统筹城乡就业和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喀什和田地区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还建立了对账销号、定期督查、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各地州市也上行下效,建起相应机构,因地制宜,谋划就业工作。
本文来自织梦
从今年开始,新疆就业扶贫的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一份份稳定的工作,将托起一个个贫困群众“稳稳的幸福”。
本文来自织梦
更强劲的推动力度——实施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三年规划,依托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规划和方案,拓展覆盖到南疆四地州,集中聚焦深度贫困县(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愿望的劳动者,3年转移就业10万人,2018年转移就业4万人。
更深入的引导作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坚持就业困难人员“一对一”帮扶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常态化工作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更广泛的培训覆盖——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有组织转移就业基础技能培训,扩大劳动密集型企业新招用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和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创业培训,并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
斯克妮古丽·帕哈尔:“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 dedecms.com
亚心网记者骆晓华
“现在我已在这儿工作8个月了,汉语更流利了,对今后过上好日子我也更自信了!”说起就业后的种种变化,来自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苏盖提乡英也尔村的20岁的斯克妮古丽·帕哈尔侃侃而谈。斯克妮古丽是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烧碱车间的一名包装工,每月工资3500多元。
织梦好,好织梦
靠着这份工作,斯克妮古丽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织梦好,好织梦
“感谢党和政府及中泰集团,给了我这么好的就业机会。来到中泰集团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月11日,斯克妮古丽感激地说,“过去我都不敢想,自己能过这样的日子,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
内容来自dedecms
2017年以前,斯克妮古丽在家干农活、打零工,收入一直不高。母亲生病后,作为家中长女的她放弃了学业,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担。2017年4月,听到自治区实施喀什和田两地三年10万人就业计划后,斯克妮古丽立即报了名。 本文来自织梦
“家里有10亩地,以靠种植小麦和玉米为生,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而且两个妹妹正在上学,家中花销大,仅靠种地和打零工是难以支撑起这个家的。”斯克妮古丽说。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我发愁的时候,村干部给我讲南疆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好政策,鼓励我不要灰心,只要好好努力,走出家乡,选择就业,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斯克妮古丽说。 织梦好,好织梦
2017年4月24日,斯克妮古丽来到中泰集团。
“2017年10月1日,我转正成了中泰集团的一名正式员工。目前已攒下6000多元。”斯克妮古丽说,“现在,每月我会拿出2000元的工资寄回家中,给两个妹妹上学用,减轻家中负担。”
本文来自织梦
2017年,自治区启动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解决南疆就业问题。这一政策让像斯克妮古丽这样的4.7万多名城乡富余劳动力得以开启新生活。今年,自治区将实施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三年规划(2018-2020年),集中聚焦22个深度贫困县(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3年转移就业10万人。 织梦好,好织梦
乌什县:以招商引资拓展就业扶贫
本文来自织梦
亚心网记者陈冠锦 本文来自织梦
乌什县阿克托海乡的海里且木·那买提是乌什县丝路科技袜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女工,是厂里的明星人物,每当有人去厂里参观,总要请她来演示一番。
但谁能想到,就在一年之前,这个技能熟练的产业工人,还是个忙碌于一日三餐的家庭妇女,而且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样华丽的转身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
“我们厂里和我一样的女工一共有159个,都来自贫困家庭。刚开始的时候工资只有1500元,但随着我们技术越来越熟练,每个月挣得越来越多了。”1月12日,海里且木·那买提说。
copyright dedecms
据了解,乌什县丝路科技袜业项目是2016年年底乌什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重大项目,2017年8月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年利税约2000万元,可解决800多人的就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说起为什么选择落户乌什县,乌什县丝路科技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武军表示优惠政策是重点。“一期建厂1500平方米,政府给予了800平方米的建房垫资款,此外还给了40%的运费补贴、每位员工2400元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以及相应的电价补贴。”何武军说。
2017年以来,乌什县致力于吸纳类似乌什县丝路科技袜业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入驻本地,提出吸纳厂家入驻、解决万人就业难题的“万人行动”方案。目前,已超额完成了目标。
此外,为了让贫困户更好地就业,乌什县实施以建档立卡为主的贫困劳动力“应培尽培”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计划,开展了万人技能培训。 本文来自织梦
博湖县:就地“淘金”让农牧民富起来 dedecms.com
亚心网记者张瑞麟通讯员年磊
dedecms.com
1月11日,天气寒冷,但走进博湖县落霞 本文来自织梦
湾苇场里,当地农牧民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收割芦苇、打捆、堆垛……亚生江·买买提熟练地打理着眼前的芦苇。
本文来自织梦
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个多月前,博湖县塔温觉肯乡科克莫敦村村民亚生江·买买提和同村村民们来到博湖县落霞湾苇场工作,希望利用冬闲时节采收芦苇,增加收入。 内容来自dedecms
“我家有8亩耕地,靠种植蔬菜一年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但是进入冬闲期,村里就会组织来采割芦苇,每天都有200多元的收入,一个冬天挣1万多元不成问题。”亚生江·买买提说。 内容来自dedecms
63岁的托合提·纳斯尔是博湖县塔温觉肯乡哈尔恩格村的贫困户,家里仅有2亩耕地,平日里靠在外打工维持生计。2016年年底,村里组织他去苇场收割芦苇,一个冬天就挣了2万余元。这次,他鼓励儿子阿力木·托合提也加入“冬季采收队”。
织梦好,好织梦
紧盯“家门口”工作岗位就地“淘金”的农牧民还有很多,近年来,博湖县积极为农牧民增收想出路,为改变以往秋收秋种后的“地闲”、“人闲”情况,牢牢抓住农牧民增收这条主线,拓展增收渠道。2017年11月中旬以来,博湖县组织周边乡镇农牧民1000余人,进入博斯腾湖苇区及周边苇湖进行芦苇采割拉运。经测算,仅2个多月的采割拉运期,平均每人增收9000元左右。
织梦好,好织梦
除了“冬季采收队”,2017年,博湖县还开展“一户一人”转移就业技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一户一技工”技能提升等一系列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通过与企业对接,与工业园区对接,与设施农牧业种植、养殖对接,与博斯腾湖水产品养殖、种植对接,与旅游业对接充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本文来自织梦
记者手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就业扶贫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copyright dedecms
亚心网记者陈冠锦 本文来自织梦
现如今,全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决胜阶段,如何保证这些地区的群众在顺利脱贫的基础上不再返贫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本文来自织梦
其中,就业扶贫就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自治区贫困村民“六有三保障”标准的其中一条就是有稳定收入,而一份稳定的工作是稳定收入的有力保障。
内容来自dedecms
就业扶贫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推进就业扶贫,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浓厚感情来落实。
就业扶贫是贫困群众树立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信心的重要途径。过去许多地方的扶贫方式主要靠捐款捐物,加上当地贫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面对脱贫不积极不主动,产生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所以就业不仅是扶贫,也是扶志。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劳动中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在工作中体现价值、增强自尊,最终永远脱离贫困。
近年来,新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了不同方式的就业脱贫政策,在政策实施阶段发现了一批有强烈脱贫愿望的贫困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这些人不仅自己脱离了贫困,还积极以身作则,宣传脱贫政策,帮助其他贫困户就业,成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带头人。这正是就业带给他们的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