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
健全低保保障举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19-01-1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次【字体: 大 中 小】
最低生活社会保障制度是治理城乡贫困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5年来,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发展,低保制度已经成为城乡低收入群体获得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必要的社会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作为以维持人们基本生活需求而设的贫困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性质的现金与实物救助。 copyright dedecms
据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833.9万人,城市平均低保标准达到563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4583元/人·年,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7.5%、13.3%;特困人员484.3万人。今年上半年,共支出救助供养资金153.7亿元,同比增长19.1%,较好地发挥了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作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城乡贫困群体,其中既有下岗失业人员,也有被拖欠劳动报酬者、孤老病残者,还有刑满释放人员等。当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不满足时,很容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可以说,城乡低保制度为这些低收入人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每月可领取数量虽然不多但却能满足基本生活的“稳定收入”。这样,贫困家庭就不会“心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低保制度在社会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事实上比在物质方面的更大。不过,这项制度的建立与运行虽然已有25年历史,但其中仍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制度缺陷。
内容来自dedecms
低保对象符号化或致贫困固化 内容来自dedecms
当下低保政策的制定有个前提假设——如果人们可以养活自己就绝不会接受政府资助。不过现实却不是这样。由于实行的是差额享受低保金制度,贫困家庭每一次的收入增加就意味着福利的减少。为获取收益最大化,贫困家庭多会无奈地选择所谓的“福利依赖”——并非出于逃避劳动的主观意愿,是在有限条件下收益最大化的选择结果。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社区建设教研室邵芸认为,以家庭收入作为低保制度的准入标准,可能把穷人带进“贫困陷阱"。其以2006年北京市低保发放为例,A先生一家三口都没有工作,按照410元的补助标准,其家庭收入应为410×3=1230元。如果A先生找到一份月收入330元以下的工作,那么这份工资收入可算作是就业奖励,A先生家的家庭收入就从1230元涨到1230+330=1560元。但如果A先生找到了一份高于330元的工作,高出部分的70%就要从低保金中扣除。可见,低保户再就业的收入增长空间极为有限。据其调查发现,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或是不就业,或是就业但隐瞒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低保制度非但不鼓励低保对象再就业、反而破坏了他们自主就业的积极性。
dedecms.com
此外,在一些地区,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取暖费等都被一股脑地纳入低保体系,形成了“一有皆有,一失全失”的局面。换言之,人们只要具备低保资格,就可以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各方面资源,一旦失去“穷人”资格,便不仅是损失了每个月的低保金,而且也同时损失了附加其上的各种补贴和给付,为此还有人不惜办理假离婚。这些现象与低保制度自食其力、治本脱贫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负担机制不合理,投入结构待改善
救助资金主要来自各级政府,中央政府给予补助。低保制度明确规定: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指导科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这种筹资方式带来的问题是经济比较富裕的地区在筹措低保经费时问题不大,但对于中西部,贫困面大、地方财力困难的地区来说,即使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适当的补偿,低保资金仍然会存在较大缺口。广州医学院陈爱云指出,这样的制度安排事实上限制了低保制度所发挥的反贫困功能。同时,有的地方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社会捐助能力有限,救助资金的来源十分受限。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江涛、朱韫慧认为,近年来政府对城乡低保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解决城乡贫困问题不要仅靠消极的输血方式来推进,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层面缩小贫富差距。对政府而言,要转变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地承担公共财政职能,即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增加财政支出。中央政府投入应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做到适当倾斜,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基础保障水平。核查成本高,骗保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dedecms.com
低保制度或社会救助制度都需要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才能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的受助条件。在受助者享受低保金期间,还要对其进行追踪调查,以确认其在此期间没有从其他途径获得收入。这些程序的进行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
本文来自织梦
此外,“关系保”“人情保”“错保”“骗保”现象,不仅侵占了有限的低保资金,损害了低保制度本身的公平性,而且乱象背后暴露出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骗保成本低,乃至权力寻租。为此可采取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加强公开公示、开展第三方评估等办法,加快完善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的措施建议 copyright dedecms
赋予社会保障卡更多使命。社会保障号是每个人的社会保障检索号,具有非常准确的辨识度。可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甚至是存款、贷款、收入、个人信用、出生死亡都通过社会保障号统一管起来。持卡人无论在哪里领取社保,账户都可以随时随地跟随。如此一来,方便失去工作的人申请低保,也可以杜绝不够资格的人享受低保。 内容来自dedecms
为激发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再就业,可在其签订就业合同获取稳定收入后,再对其取消最低生活保障的支持。有了社会保障号的统管,可以方便地实现一手监控。对于骗保行为者,则可以在社会保障号中进行不良信用记录,并进行处罚。陈爱云表示,社会保障号的运用,对于低保户的资格认证、低保金的足额到位拨付、鼓励低保人员再就业等都具重要意义。 内容来自dedecms
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力度,同时拓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近年来,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其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仍然偏低。为防止基层财政因财力有限引发救助基金支付困难,确保基金运行稳定,中央应加大财政投入。同时拓展其他投资渠道,以吸引社会捐赠、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为低保基金筹措更多资金。
本文来自织梦
鼓励社会参与,构建惠及贫困群体的服务体系。随着以低保为核心的救助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针对贫困群体的救助项目也会不断增多。在这样的环境下,被置于反贫困大背景下的低保救助就不应再是政府的专利,而应多方面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指出,行政部门一般关注的是救助政策的落实,不会或很少会站在贫困家庭的个体立场为其思考综合性的脱贫思路。而对于一个个贫困家庭来讲,在获取来自政府、民间、企业等方面的救助资源信息上具有天然的劣势,非常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搜集、分析、分析各种信息,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缺乏社会参与的低保制度是无法满足低保对象多方面的社会服务需求的。在未来的低保制度建设中,要注重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真正构建一个能惠及贫困群体的救助服务体系。(nc-1820180831)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