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
甘肃省荒漠化土地呈减少趋势
发布时间:2016-06-20 作者:派智库 来源:西部商报 浏览:次【字体: 大 中 小】
原标题:我省荒漠化土地呈减少趋势
织梦好,好织梦
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减少19.14万公顷;河西地区气候正在由暖干向暖湿转型 copyright dedecms
中国甘肃网6月17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记者 徐静雯)昨日,省林业厅公布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公报: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我省荒漠化土地面积1950.20万公顷,与2009年第四期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19.14万公顷。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程度呈减轻趋势,土地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同时,全省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177.5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2%。 copyright dedecms
全省荒漠化土地减少19.14万公顷
我省地处西北内陆腹地,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危害了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心腹之患。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省林业厅于2014年3月~2015年10月组织全面开展了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dedecms.com
公报显示,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1950.20万公顷,占监测区面积的77.1%,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8%。沙化土地面积1217.02万公顷,占监测区面积的52.6%,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6%。全省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177.5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2%。沙化土地面积1217.02万公顷,与2009年第四期监测结果相比,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7.42万公顷。
内容来自dedecms
多因素使我省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减轻
公报指出,我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减少的原因与监测期内气候变化、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增强、各类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最为密切。
内容来自dedecms
近几年连续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工程,以及先后启动实施的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重点治理项目,对沙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也是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的重要因素之一。 copyright dedecms
监测区(特别是河西地区)由于受西风环流影响,气候正在发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有所上升、降水有增加的趋势。资料显示,甘肃省2010年—2014年降水量在逐年增加,年均气温逐年升高,年蒸发量有减少趋势,说明气候因素是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自织梦
此外,河西走廊五个市的常住人口在监测期(2009年~2013年)呈减少趋势,2009年常住人口为491.18万人,到2013年减少为483.31万人。人口数量的减少,使水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过度采挖和樵采等引起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加剧的因素都在减轻。
部分地方未设荒漠化治理专门机构 copyright dedecms
目前,我省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危害重,治理和管护任务艰巨。很多县(市)基层荒漠化和沙化防治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基层技术力量不足,难以保证防沙治沙质量和效果,造成治沙工作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境地。据统计,全省38个荒漠化和沙化县(市、区),河西走廊地区大部分有完整和专门的治理机构,在白银、临夏、兰州、定西、庆阳和甘南等市(州),部分地方没有专门的治理机构,技术力量匮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为确保治理工作有序开展,我省将以自然修复为主,严守沙区生态红线,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积极探索奖励补助政策,增强发展活力;靠实治理责任,强化荒漠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同时,加强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沙区植被保护红线、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法律制度。
dedecms.com
我省各市州减少的荒漠化土地详表
(单位:公顷)
兰州市 29400
copyright dedecms
嘉峪关 397.2
内容来自dedecms
金昌市 14500 dedecms.com
白银市 26900 copyright dedecms
酒泉市 78700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张掖市 19700
copyright dedecms
武威市 21100 本文来自织梦
定西市 406.7
dedecms.com
庆阳市 106.8
copyright dedecms
临夏州 98.4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