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工程机械 >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发布时间:2017-04-06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1期 浏览:【字体:

摘要:“互联网+”正在快速从消费极向生产极转变,并对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模式与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挑战。同时,随着发达国家重振高端制造及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我国制造业亟待快速实现转型升级。而“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主要应厘清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认识误区;有序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方式;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制造业价值链;推进产品个性化智能定制生产模式;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生态圈。 内容来自dedecms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融合;价值链定位;运营模式;转型升级 织梦好,好织梦

一、厘清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认识误区 copyright dedecms

一方面,从制造业角度看,存在对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硬件”(装备)而轻“软件”(系统)问题。一些制造企业甚至认为,只需投资传感器、机器人以及物联网等硬件,并对企业生产线进行局部技术改造或信息化改造即可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这种认识误区使企业只关注局部效率提升及技术改造,而忽视与客户、市场及供应商共享的信息化或局部技术改造,导致难以实现企业效率整体提升的目标。另一方面,从互联网产业看,存在对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商业模式创新而轻生产方式变革的问题。一些互联网企业甚至将自身定位为风险投资公司,试图通过互联网品牌优势、资金优势及重金吸引人才等方式,在短时间内简单复制以往的成功模式。这种仅靠风险投资“输血”的扩张模式,很容易形成新一轮的“互联网泡沫”。因此,要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必须首先厘清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本质。互联网是传统产业转型的助力器,而不是传统制造的替代品。[1]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只有提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及客户体验,才能赢得市场与客户的认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打造优质产品、做强中国制造,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赢得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抢占产业链制高点,实现向高附加值端的产业跃迁,以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及绿色节能转型。 本文来自织梦

二、重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标准建设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一,合理规划,防止一哄而上。各地在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应以引导规范为主,将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规划相关政府支持基金项目,政府设立投资基金、风险基金、金融机构及企业创投基金等应有所侧重,应以基础研究和产业引导、互联网标准及平台建设为主,并在支持互联网第三方专业服务商的同时,适当向急需资金进行转型的骨干制造企业及中小创新型企业倾斜,防止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第二,标准先行,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跨领域、跨学科及高端化成为制造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传统制造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物品与服务的互联互通,在制造业数字化、数据格式及通讯方式等诸多方面皆应建立标准化体系。标准先行是德国“工业4.0”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的突出特色,德国为加快推进“工业4.0”成立标准化专家工作组,负责协调整合“工业4.0”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长期领先的关键也在于其强大的制造综合实力、标准制定能力和标准话语权。由于我国标准化建设体系的滞后,导致目前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仍然属于跟随者而非制定者。因此,应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标准化建设,加快国内标准的不断升级及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以标准化引领“两化融合”,使“中国标准”尽快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2]第三,实施差异化战略,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数量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高,且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实施路径,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应尽快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搭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互联网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发掘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第四,推进官、产、学、研及用户的对接、互动与协同创新。随着生产制造过程及各类管理系统日益增加,急需推进官、产、学、研及用户等多层面的联合创新与流程优化。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并支持各类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发展,由具备综合实力及创新意愿的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及科研院所,组建多种形式的协同研发联盟。另一方面,应选择若干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共同推进制造技术及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尽快实现制造系统的纵向及横向集成及工程技术端到端的集成。第五,加快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对大数据的传输、采集、交互、共享及基础设施的容量、带宽、存储与数据处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稳定可靠、适于工业互联的通信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加快建设容量更大、系统更稳定可靠的工业通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台,是顺利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

内容来自dedecms

三、培育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dedecms.com

第一,转变观念与调整组织架构。首先,全面认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战略价值。加大对机器人、互联网及物联网等技术投入,尽快对制造业整套生产运营体系进行彻底革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随着互联网企业通用人才的高度集聚,熟谙传统制造行业的互联网人才将更为稀缺、更具优势。其次,将组织构架由传统的层级结构转向扁平结构。随着互联网技术及云办公模式的普及,组织架构正由传统低效率的层级式组织架构向简化层级、注重直接互动交流项目制及扁平开放式平台转型,传统企业将向激发创新、分享价值、共同成长的无边界平台和创客群体的孵化器平台转型。同时,企业内部流程也将由串联式转向并联式,内部管理将向基于项目的风险管控、团队式绩效考核等方式转变。因此,组织架构调整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针对制造业企业特点,合理选择“互联网+”或“+互联网”发展模式。“互联网+”与“+互联网”各有优势,企业应基于对现有的资源条件、市场需求趋势及行业竞争格局等内外环境的分析,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融合方式,或者部分制造企业可选择“+互联网”与“互联网+”两者并用,在不放弃渐进式创新的前提下,让具备创新优势的企业开拓更多颠覆式创新领域。[3]具体看,“互联网+”作为对传统制造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更适合于新加入企业或者具备互联网优势的企业。而“+互联网”作为对传统制造业的渐进式创新与更新换代,更适合于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品牌优势及知名度的制造企业。当前,针对大量以传统技术为主的中国制造企业,以模仿为主的渐进式创新是较为合适的创新方式。第三,引入第三方互联网专业服务公司。“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应引入专业的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广纳新技术、新人才,创新合作方式,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中寻找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道路。如,乐视、阿里、小米、百度等专业互联网公司联手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打造“互联网+”电动智能汽车制造这一全新商业模式,推动汽车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节能环保的转型。第四,设立激发源头创新的“互联网+”孵化集聚地。制造业要真正实现“互联网+”的融合,离不开技术、人才及相关配套服务。一方面,企业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补贴及配套资源,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进而带动人才、技术和企业的大规模集聚,为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解决人才、技术等发展瓶颈。另一方面,企业应设立专项基金,尽快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可利用相关资源,定期举办“互联网+”培训、学术交流、产业研讨等相关活动,为有关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并召集各方专家为制造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提供系统性判断,重点解决两者融合及创新产品的社会试验瓶颈,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颠覆式创新。[4]

dedecms.com

四、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制造业价值链

dedecms.com

第一,瞄准中高端需求,重新定位细分市场与目标客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消费结构升级,要求增加有效供给与之相适应。我国制造业发展急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工具,对介于国外高端产品及国内低端产品间的巨大市场空间进行细分,瞄准中高端细分市场与目标客户,打造中高端品牌,从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型。[5]第二,重构企业价值链,“软化”制造业。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发展可考虑将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等低附加值业务外包,而企业自身则应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实现向产品价值链的研发及品牌建设等高附加值端延伸与跃迁。第三,重塑工匠精神,打造优质产品。“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过硬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客户服务及极致的客户体验,是制造业赢得用户及市场青睐的关键。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只有潜心打磨精品,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赢得成功。目前,我国制造业需发扬工匠精神全力打造“靠质量说话”的优质产品,为消费者解决“痛点”与后顾之忧。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用户互动平台,实现用户亲身参与产品的升级迭代。制造企业应借助于互联网用户互动平台,让用户参与产品创新与迭代升级,通过提升用户对产品改进的参与度,提高用户对产品的粘性与忠诚度。 copyright dedecms

五、推进产品个性化智能定制生产模式 dedecms.com

第一,转变设计理念,从以“制造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随着互联网和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产品设计已不应限于产品(或服务)设计范畴,应更强调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系统集成创新,即将用户及上下游企业纳入企业创新体系,这也是当下国内外知名企业最为关注的创新切入点。互联网将大大减少产销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生产端与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由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这将对生产制造系统的柔性化、个性化及快速响应等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应尽快转变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线化、数据化”的特色及优势,加快从传统大批量生产向个性化智能定制生产模式转型。第二,打造个性化定制的服务平台,从企业内部设计方案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及云设计平台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变。互联网使顾客与企业生产环节的距离变得不再遥远,企业可通过网络与用户互联互动、随时沟通,实现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大规模柔性化定制。同时,基于定制服务平台,对上下游供应商资源可实现整合优化,从零和竞争转向合作共赢,共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从品牌推广、用户下单、生产加工、产品营销、售后及物流配送等闭环,解决传统制造模式中多品种个性化与批量化生产的矛盾。[6]第三,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进程。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传统产业智能化及“逆向”互联网化转型的过程。从企业价值链层面主要表现为从终端消费者在线开始到分销渠道、广告营销,再到生产制造及上游的装备、原材料等环节的“逆向”互联网化。随着产品智能化、差异化及个性化的发展,“设备硬件+控制软件+网络互连”将成为制造业产品的基本构成。智能化产品、柔性制造技术及基于智能服务平台、厂商及专业服务提供商的网络实时通讯等,为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制造企业应尽快实现从提供标准产品向网络化定制、按需定制、私人定制及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型。 本文来自织梦

六、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生态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一,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整合行业资源的“链主”企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大中型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方式已从最初的合资建厂、收购兼并转向利用互联网将低端制造装配外包的虚拟化生产模式。在我国制造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前提下,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涨,应鼓励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制造业,在保持研发设计等技术优势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外包,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向大规模定制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带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第二,培育扶持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打造配套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政府应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双创型”中小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自身也应通过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学习借鉴大企业在质量管控、运营管理、人才培养及架构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加快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德国等制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做强制造业需以大量的中小企业等“隐形冠军”作为后盾。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同样离不开配套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的有力支撑。第三,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化生产。从国际经验看,跨国知名品牌通过掌控“微笑曲线”中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并将设计定型的产品通过“虚拟生产”方式委托给发展中国家的专业代工企业,得以大幅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因此,我国大型制造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经验,尽快打造自己的虚拟生产基地,并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工艺、可选择的多元化模块、个性化设计及互联网营销模式,快速形成低成本、小批量的敏捷生产方式,以形成产品品牌效应,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盈利水平。第四,构建集研发、设计、采购与物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交易平台。随着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需构建包括研发、设计、制造、采购及物流等多功能的网上交易平台,在与大工业的标准化、系统化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将分散、多元、个性的需求与大量小微企业集聚起来,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功能,对消费者信息和大数据进行云计算与整合分析,有效缩短客户需求与设计、研发、制造间响应的周期,推动制造向智能化与个性化定制转型。 dedecms.com

参考文献: dedecms.com

[1]马中超.“互联网+”是传统产业的助力器[J].中国自行车,2015(6):42-47.

织梦好,好织梦

[2]洪银兴.“互联网+”挑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J].经济纵横,2016(1):15-18.

dedecms.com

[3]滕斌圣.互联网时代产品如何创新[N].商界,2013-08-22. 本文来自织梦

[4]顾文剑.源头创新弥补“深圳短板”[N].第一财经13报,2016-02-02. 本文来自织梦

[5]谢贤伟.让痛点成为盈利点[N].福建日报,2015-08-27. 内容来自dedecms

[6]中央网媒走进尚品宅配探秘广东民企转型升级[EB/OL].[2016-03-18].新居网,hnp://jiancai.homekoo.com/news-1631.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