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以价格杠杆撬动农业发展稳中奋进

以价格杠杆撬动农业发展稳中奋进

发布时间:2017-04-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要概述2016年稳中求进的可圈可点的成绩单的基础上,有独见地阐述了延续“稳中求进”的主基调:“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稳”就是稳定基石和大局,要把握“五稳”;“进”就是改革和创新,要把握“五主”。文章着重阐述了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对撬动农业粮食稳中奋进的重要作用。文章最后评析和论述了正确处理关于价格机制运行的“平稳”和“波动”、“理顺”与“扭曲”、“放开”与“管理”等三对关系。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粮食主基调 价格杠杆 农产品价格 粮食价格 本文来自织梦

在世界经济“乱云飞渡”的纷繁“变局”、“乱局”中,我国经济的巨型航船仍从容地乘风破浪、辞别不寻常的2016年,信心满怀地驶向“柳暗花明”的2017年。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及时承前启后,在总结前一年经济工作和“三农”发展的基础上,确定新一年的经济和“三农”的发展方向、方针和策略,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dedecms.com

一、2016年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成绩单“可圈可点”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国农业粮食在矛盾叠加、困难重重的环境下,加强市场化改革,发挥价格杠杆威力,锐意创新,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内容来自dedecms

(一)农业农村呈稳定发展态势 织梦好,好织梦

粮食稳,天下稳。国家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把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视为头等大事,粮食连续10多年丰产丰收;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新产业、新业态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在农村经济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收入连续增加、生活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民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更令人鼓舞的是:2016年扶贫攻坚实现良好开局,有1000多万人口脱贫。回头看过去的一年,全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积极势头,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增强

织梦好,好织梦

我国农业粮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效提高了科技推动力和整体实力。2016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与此相应,农业粮食生产技术手段显着革新,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药使用量继续零增长,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长,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这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轻面源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据有关职能部门检测,我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5%。此外,农业粮食技术水平显着提升,农作物耕作已在很大程度上由“以人畜力为主”转变到以机械作业为主,农业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其中,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7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织梦好,好织梦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 dedecms.com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等“三权分置”的改革,给农业粮食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在此改革过程中,在农村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入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家庭农场、农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以不同形式扩大适度规模经营。迄今,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140多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各种新型农业粮食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本文来自织梦

(四)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015年国务院首次以法规形式颁布实施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文件更全面、更具体规定了各省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事权:强化粮食安全意识和责任;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管好地方粮食储备;增强粮食流通能力;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区域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治理;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强化保障措施和监督考核。在这10项规定中,强调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各项指标都提出了“量化、细化、硬化”的要求,可资考核。各省级政府“守土有责”,任重如山,必须忠实履行。 内容来自dedecms

(五)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续丰产丰收 织梦好,好织梦

2016年,粮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仍是历史第二个高产年。此外,全国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全面丰产,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显着提升:多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生产出世界25%的粮食,养活世界20%的人口;中国在世界粮食中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由粮食被援助国转变为粮食援助国,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22亿人减少到2016年的5500余万人。可以说,从“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粮食产业“困中求进,难中求丰”,年复一年“柳暗花明”。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都装满了自己生产的、丰富多彩的产品。

织梦好,好织梦

在十分不利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农业谱写出连续丰产丰收的篇章,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深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以市场化为取向、特别是价格体系的改革。这场改革,既有深度,又有力度,还有高度,具有实质性意义,发挥出价格杠杆的威力,让市场发挥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dedecms.com

1.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托市收购政策。2016年,我国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托市收购制度。但同时,改变了过去“托市价格”年年连续提高的做法,采取了“微调”、“精调”及稳定持平的方式,使稻谷、小麦托市收购政策,既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利益,又不对市场价格产生负面影响的作用。 copyright dedecms

2.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2016年,我国政府决定对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下同)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其政策要义是: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政策。政策的核心是:着眼制度创新、探索解决玉米产销各种“症结”;创新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由市场定价和市场收购;实行“价补分离”,把原来暗含在“临储价格”中的补贴剥离出来、对农民补在明处。

dedecms.com

3.继续推进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04年,国务院决定对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这一改革措施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制度和价格体系具有创新意义。目标价格改革旨在增强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创新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补贴政策,将间接的“暗补”调整为直接的“明补”,减少了补贴环节,降低了补贴额度,提高了补贴效率。

copyright dedecms

从三年来试点地区实施情况看,大豆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都初见成效:市场主体的经营意识由依赖“临储”转变为面向市场,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取代国家定价的机制;有利于理顺产销价格,流通和加工企业对补贴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农民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财政资金补贴效率提升,中央财政资金支出减少。从种植面积看,2016年大豆播种面积有所扩大,达到1.065万亩,总产量达到1310万吨,较上年增加150万吨。此外,国内外棉花价差快速缩小,内外价差回归至合理区间,产业竞争力提升,棉花进口大幅下降。 本文来自织梦

回顾2016年,我国农业粮食稳中求进:以“稳”加固基石,以“进”补上“短板”,谱写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篇章。究其原因有千条万条,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我国农业粮食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探索和创新价格形成机制,有力增强了农业粮食的内生动力、活力与后续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拟或说,我国经济“四梁八柱”性改革都基本出台,在此过程中,探索和创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在复杂、艰难的条件下胜利跨过2016年的本质性原因。 本文来自织梦

二、延续主基调:把握“稳”的意蕴、“进”的方向 内容来自dedecms

金鸡高歌,震响山河。中国经济的巨轮(包括农业粮食)已向着彼岸、扬帆启航2017!在新的一年,农业粮食的改革和发展更加任重道远,需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延续稳中求进主基调,在充满生机的大地上,浓墨重彩谱写新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对于农业粮食的“稳中求进”,可以有多种解读和理解。例如,有“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产业化”、“规模化’等对策。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和适用的。然而,我国农业粮食已进入一个必须应对的新环境、新挑战和加强内生新动能、新供给的发展阶段。对于稳中求进,需要结合实际、对“稳”和“进”要有更深刻的理解:稳是基础和大局,进是改革和创新;着眼于稳,着力于进;稳是为促更好的进,进是为保大局的稳。在稳的主基调、稳的大局势下,要积极、锐意进取,把农业粮食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dedecms.com

(一)稳中求进,“稳”为何意?

copyright dedecms

从当前我国农业粮食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必须做到“五稳”,即“稳基础地位、稳战略定力、稳道路自信、稳方针政策、稳求实作风”。随着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变,农业粮食发展的绝对值不断提高,但在国民经济中占的份额逐步降低。这本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正常经济现象,但人们误以为农业粮食已失去基础地位,产生“重城轻乡”、“重工轻农”、“重钱轻粮”的忽视农业粮食基础地位的思想倾向。近年来,在农业粮食领域也泛起种种不良风气: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有为求政绩、不惜代价、建“形象工程”的浮华;有贪大求洋、华而不实的浮漂。特别是近年来产生了什么“种粮不如买粮”、“有钱就有粮、手中无粮也不慌”的谬论。针对这些与客观规律相悖的、动摇自信心的“时髦”思潮,必须加以澄清,坚定不移地做到上述的“五稳”:稳定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基本理论观点;稳定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确保粮食安全、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定力;稳定自力更生为主解决粮食问题、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的道路;稳定新世纪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农业粮食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稳定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思想作风。本文之所以提出要稳定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意在消弭当前存在的焦躁、急躁和浮躁的心态和心性;加强求实、务实和踏实的耐心和耐力;弘扬“搂起袖子”真干、干好的品性和品格。

本文来自织梦

(二)稳中求进,“进”向何方? 内容来自dedecms

在现阶段,中国农业粮食不前进、不奋进,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退和兴衰,是绝对没有前途的。现在的关键是“进”向何方?人们已形成共识:当今我国农业粮食要以更强的动能、更高的效益、更优的质量、更好的环境、更平衡协调,以及更造福民生和更可持续发展为进取。坚持这一取向,我国农业粮食方能行稳致远,开拓广阔远大的前景,增强发展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然而,如何把这种进取的目标在广阔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化、有效化的“五主”措施和行动。

内容来自dedecms

1.狠抓改革主线。即以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即全方位提高供给素质,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产品结构优质化、产业链完整化,使之与“需求侧”结构相协调、相平衡。

内容来自dedecms

2.狠抓主要目标。即通过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增长。其中,必须稳定粮食生产,坚决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打赢精准扶贫的攻坚战。

copyright dedecms

3.狠抓主攻方向。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满足“量”的需求同时,向更加注重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坚决去除劣质产能和过量的玉米库存,提高农业粮食优质产能和供给产品的品质质量,满足民众对产品向“质”的需求转变。

内容来自dedecms

4.狠抓主干路径。即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主干路径,优化农业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要狠抓实体经济,壮大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和创新农业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化、集约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新路径。 本文来自织梦

5.狠抓主导机制。中国农业粮食要实现稳中求进,必须进一步补上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杠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短板。即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粮食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特别强化价格主导机制,使之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

本文来自织梦

从根本意义上说,以上五个主要解决的问题,既是当前必须补上的我国农业粮食产业面临的短板,也是现代经济学探索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即采取什么手段更好配置利用社会资源,创造和提升更多更优产能,促使农业粮食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阶段在“五大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以上述五项基本点为抓手,那么,我国农业粮食必将稳中奋进、谱写出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有声有色、可圈可点的2017年的新篇章。 织梦好,好织梦

三、善用价格杠杆,实现农业粮食健康持续发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根本意义上探究农业粮食稳中求进,最终实现健康持续发展。那么,何为农业粮食健康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复原农业粮食原本的属性。

本文来自织梦

(一)以市场机制复原农业粮食的本性 本文来自织梦

人类发展农业粮食的原本属性、就在于满足自我生计与自我生存所需求的基本生活资料。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粮食的经济社会属性进一步扩大,由单一向多样、由低端向高端、由小量到大量转变。历史演进到今天,除了生产民生需求的衣食等维持人体生存、生命的基本生活资料之外,更增加和扩延了多种新功能:有利于动物健壮生长的饲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质能的原料、有利于满足食品工业需要的材料,以及增添保护、美化农村自然风光、提供乡村休闲旅游的人文属性。这些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乃至文化的属性,可以说都是必须保护和改善的农业粮食的原有本性。 内容来自dedecms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片面推进农业粮食现代化,消耗了过量的工业化成果,诸如化肥、农药、农膜和植保剂等化工品。这种片面现代化产生了违背农业粮食本性的“异化”现象,不仅大幅度抬高了农业粮食生产成本,而且酿成“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等“三高一低”的恶果。例如,导致普遍的面源污染、水源污染、土地禀赋劣化、降低农产品质量等。当前,必须尽快把“拼资源、拼投资”等‘两拼’型粗放增长方式转变为“节约资源、节省投入”等“两节”型集约化发展方式。即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更加注重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稍作对比可知,这“四个更加”不就是农业粮食原本的良好属性吗? 织梦好,好织梦

为了有效防止和避免农业粮食现代化带来的“异化”现象,有效医治“三高一低”的病疴,人们进行了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的探索。其中,效率最佳、成本最省、适用范围最广的途径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杠杆。就实质意义而言,延续稳中求进主基调,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杠杆的威力,转变和优化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方式——借助新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复原农业粮食的本性,也就是促使农业粮食产业转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dedecms.com

(二)以供求机制实现农业粮食的“四平衡”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市场机制是经济健康运行、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机制”。它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价格机制(Price mechani sin)、供求机制(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竞争机制(Competition mechanism)和风险机制(Risk mechani sm)。市场机制包括两种类型:“一般市场机制”和“特殊市场机制”。前者的机理是指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其作用的结果。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实现利益的追求。一般市场机制对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都适用、并产生灵敏的效应,是农业粮食经济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内容来自dedecms

2.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体。它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两端的矛盾运行、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达到相互协调的一种机制。供求机制联结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反映与表现。通过供给与需求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促进实现“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相互适应和平衡。一部现代经济史,就是研究供给与需求变迁规律及其相适应关系的历史。供求机制的作用直接表现为调节总量平衡、调节结构平衡、调节地区平衡和调节时间平衡等“四平衡”。现阶段,我国实施以农业粮食“供给侧”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增加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生态化和方便化的农产品及其制品。就目前的市场和民众的需求看,增加强筋小麦、优质大米、粮油及制品、优质乳品、优质畜禽产品等,就是补“供给侧”结构的短板。 内容来自dedecms

与此相对照,必须消除劣质产能、“病态产能”。例如,必须缩减冷凉地区的玉米产能、压缩超量的玉米库存,有效改善和改革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使之与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相适应。这里,顺便评论一个观点:在一个粮食主产区,推行所谓“把平原变草原、把粮农变草农”的“结构调整”与“农民转型”。如果说,这种做法只是个案,毫无疑义。但是,这种做法没有普遍性和推广性,不可大张旗鼓宣传和扩张,牧草还是应该种植在广袤的草原上。基本农田种植谷物或经济作物的土地产出率,要远高于种草。举这个例子的主要意图是强调调整结构必须遵守客观经济和自然规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以竞争机制增强农业粮食的“三力” dedecms.com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自身利益而相互展开的竞争,由此形成经济内部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运动。竞争机制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的手段来调节市场运行,是促进农业粮食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与生命力“三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当前,我国农业粮食产业,要严格运用“优者胜,劣者汰”的法则,保护和促进具有生命力的企业生长强大;促使没有生命力的“僵尸企业”死亡淘汰。在产业政策上,要鼓励和促进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革新技术、节约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增强企业的发展的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生产者提升效率和效益,促使消费者获得更大实惠。

本文来自织梦

(四)以价格机制促进发挥“三种功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价格机制是在市场机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主导机制。它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某种商品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价格机制在组织和实施涉及亿万芸芸众生普遍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无形的、多种的、直接的作用。鉴于价格杠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和主导地位,特作进一步阐述。 内容来自dedecms

1.价格杠杆的丰富内涵。对于价格杠杆的丰富内涵,需要全面理解,把握其基本要素:一是科学形成机制。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形成是由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决定的,或者说是市场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规范约束机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但又是规范法制经济,即以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竞争,规范价格行为的价格约束机制。三是必要干预机制。为防止或纠正价格扭曲,政府在必要时对市场价格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范干预机制。当前,我国深化农产品价格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正在于建立科学价格形成机制,即除了稻谷、小麦之外,其它农产品都建立和实施市场自由形成价格机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价格机制的基本功能。一是传递市场信息。它以有效方式传递生产和消费信息:一方面,价格机制通过市场价格信息反映供求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价格信息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以价格信号引导产销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二是激励市场主体。它以最佳方式激励不同市场主体做出最佳决策。即为谁生产经营、生产经营什么、怎样生产经营、何时何地生产经营。最佳决策激励市场主体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资金投入、最优的产品质量、最快的物流传递开展经营活动,取得最佳效果。三是决定红利分配。市场价格与供求、竞争、风险等因素互相联系及互动产生积极或负面影响、发挥激励或约束作用,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收益。在具体市场运行中,市场主体通过以价格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禀赋、产品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价值与成效决定市场主体的利益。这些表明:价格机制起着决定和调节市场主体的收入和分配的作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善于用好价格杠杆。实践表明:价格稳,市场稳;价格稳,民心振;价格稳,经济进。价格在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度都是撬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杠杆。然而,目前在社会经济领域。对价格机制还存在种种误解,甚至采取不当做法,造成负面影响。当前必须辩证认识价格机理,善用价格杠杆撬动农业粮食稳中奋进。 内容来自dedecms

善用价格杠杆,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和“进”的辩证关系,是保障稳中奋进、行稳致远的重要手段。 本文来自织梦

——正确认识价格“平稳”和“波动”。从治国理政、宏观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大局出发,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稳定市场价格是政策追求的目标。然而,所谓“价格稳”,绝不是意味“冻结价格”、“僵化价格”。也就是说,只要价格在合理区间浮动都可视为稳定。实际上,在于变万化的市场上、千种万种的农产品价格,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不是大起大落,有一定波动是完全正常的。经济学家研究,如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幅在5%以下,而且价格波动是温和的、可控的,那么不仅无害,而且是正常的、有积极意义的。换句话说,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浮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也是平稳态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正确认识价格“理顺”与“扭曲”。农业粮食延续主基调稳中奋进,理顺其价格体系是必要条件。当前,“理顺”价格体系必须采取的一条基本措施就是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即变由政府定价为由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机制。如前述,针对不同品种必须采取相应不同的精准对策:继续实施对于小麦、稻谷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是,“托市价格”必须改变“连续提升”的违背市场机制原理的做法,要因时、因情的不同而合理确定托市价格,使之既能够保护生产者积极性,又不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玉米实行“市场自由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但补贴水平也需要精准确定。对于“土特优”产品、杂粮等小品种产品,完全实行市场A由购销。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市场上对特色产品“炒作概念”的现象屡见不鲜,漫天抬价,完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失去消费者的信赖,等于“白绝后路”。基于此,对特色产品的销售价格,既要自主自由定价,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鉴戒炒作概念。 本文来自织梦

——正确认识价格“放开”与“管理”。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断实施与深化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放开市场和市场价格,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直到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提升到决定性。这一价格改革的方向和主流是正确的,前景是广阔的。然而,也出现一些误解或认识误区,认为放开市场和价格后,国家就不应该干预和管理,要完全实行利伯维尔场、自由价格、自由交易。这就提出了如何认识“放开”与“管理”的关系问题。 内容来自dedecms

实际上,“放开”与“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放开”,是针对传统的价格“禁锢”、“捆绑”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但是,市场和价格放开后,也会出现“假冒伪劣”、违纪违法等消极乱象,如不加以规范管理,“放开”就变成为“放任”,价格改革就达不到目的。大量事实说明,市场和价格放开后,加强规范管理是必要的,是为了更有利于“放开”。因此,放开市场和农产品价格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需要采取多种规范和管理手段,包括: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时行政手段。除建立健全市场制度体系、市场监管条例、实行农产品价格差别化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价格法律法规体系,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规范价格行为;建立国家完善的价格调控体系,特别是要建立一系列有效调控的经济手段,以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的弱点与不足。只有“放开”与“管理”相辅相成,市场就会活而有序,富有生机和效率。

内容来自dedecms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copyright dedecms